【中国梦实践者】黄长强:紧盯未来战场 为战鹰锻利剑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07-10 15:00

710.jpg

32岁,他勇担重任,为运输直升机研制武器系统,登机首飞靶试,让运输型直升机变身为武装直升机;

42岁,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战机导弹攻击训练弹全面国产化、系列化,为国家节约经费数十亿元;

52岁,他建立我国第一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领航我国无人机作战理论领域……

如今,空军工程大学黄长强教授已年近六旬,仍丝毫没有倦意。在35年的科研征程里,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数十项,解决了制约空军战斗力的多项瓶颈难题,诠释了一名军校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那年,32岁的黄长强成为陆航某系列直升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运输直升机加装武器系统,不是简单地拼装,需要解决武器系统研制、机弹兼容等一系列难题。

一方面是战斗力的强烈需求,一方面是未知领域的重重困难,但黄长强一往无前。办公室,他一次次地讨论修改方案;回到家,他满脑子都是数据,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闯过一道道难关,黄长强率领团队完成了运输直升机武器系统设计任务,先后研制了功能涵盖导弹、航炮、机枪吊舱的成套保障设备,突破了陆航部队对机载武器装备实现自主保障的重大难题。

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它使某型武装直升机的火箭射击精度提高了28%,大大提升了国产武装直升机的战斗力。

那年,某新型战机刚刚列装,亟待形成战斗力。从国外引进导弹攻击训练弹,不仅价格是天文数字,而且有些型号根本买不到,核心技术受到封锁。新型战机作战训练问题,成为制约先进战机战斗力生成的重大瓶颈。

“机不能让‘弹’给憋死。”黄长强和他的科研团队再次披挂上阵,决定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

黄长强遍访国内顶尖的科研单位,但一听说是研制导弹训练弹,因为风险大、经费不足、技术难点多,纷纷望而却步。

无数次的奔波,无数次的游说。黄长强的诚意感动了一些科研单位,同时,他提出“强强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一起并肩作战,攻坚克难,汇成强大科研力量。

2003年夏天,他们研制的某型空地导弹训练弹,终于等到联机试验的那一天。当时,南方正遭遇数十年不遇的高温天气,为不影响部队训练,他们只能利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的午休时间做训练弹与飞机的交联试验。这也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机场没有树木遮掩,热浪袭人,调试设备因太热而“罢工”,只好把设备放进开着空调的汽车里,课题组人员则在炎炎烈日之下,顶着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忙着测试。

20余天的试飞结束。在技术鉴定会上,由3名院士牵头组成的评审会,给予训练弹高度评价——其总体技术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其中研制的某项装备达到国外同产品的先进水平。每当黄长强看到导弹训练弹的“黄圈”标识时,总会自豪地说:“本人姓黄,训练弹就像我的孩子。”

荣立1次一等功、4次二等功,被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荣誉接踵而至,但黄长强丝毫没有懈怠,他敏锐地发现,无人机与武器系统的结合是未来新型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的“焦点”。

“要想站上无人机领域的高地,就必须瞄准未来战场前瞻攻关。”那年,黄长强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出征。

创新攻关路上,不仅有一座座科技高峰需要翻越,他们还要时刻与死神相伴:无人机试飞,发动机高空熄火迫降,他们在漆黑的大山中寻找,车队险些坠入山谷;大漠试验,两辆车在无边无际的戈壁走散,他们险些冻死在大漠深处;一次试飞,他们驻扎在无人区的帐篷里,半夜差点被山洪冲走……

涉足无人机作战领域10多年,黄长强团队取得卓越成就:研制的某型特种功能高速无人机,为重大装备工程作出重要贡献,获中国无人机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创新无人智能攻击系统,探索了无人作战飞机新的打击方式;创建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无人机作战技术”系列丛书,引领了国内相关学科发展……

来源:央视网 

素材来源:新华社 中国军网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徐国强
    0
    ?
  • 徐国强
    0
    ?
  • 小仙女
    0
    英雄本色!
  • 田万龙
    0
    国防战线的精英。
  • 唐开高
    0
    科技强国梦!
  • 张刚
    0
    他建立我国第一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领航我国无人机作战理论领域……
  • 肖方扬
    0
    ?
  • 唐开高
    0
    努力吧!
  • 徐国强
    0
    ?
  • 0
    值得学习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