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羽石:沉浸在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里的创新人生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07-10 15:07

 5d774a.jpg

  “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正逐步由‘以平台为中心’的层次化联网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网模式’转型,进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夜已深,灯下的人依然在认真审核着书稿。他是蓝羽石——“空军情报、指挥、控制与通信网络一体化工程”(以下简称空军“四网一体”工程)总设计师。此刻,他不时紧锁眉头,抑或会心微笑,手中的铅笔在书稿上圈点写画,像是在回忆他的过去,也像是在爱抚着自己的孩子,完全沉浸在他所一生挚爱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世界里。

开拓之路,创新涅槃

   1978年,蓝羽石考入山东大学电子系,成为挤过千军万马的一代“天之骄子”。从动乱的年代走过,成功进入象牙塔之后,他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4年的大学生活,他发愤图强,为日后在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科研领域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基础。走出校园的那一刻,尽管前方有的是来自大城市的诱惑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他还是毅然选择了位于南京郊区的原电子工业部第二十八研究所。因为,在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以青春和知识来守护祖国万里长空。

   上世纪80年代初,二十八所曾因成功研制以“1125工程”“853工程”为代表的第一代指挥信息系统,开创了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先河。蓝羽石加入的就是这样一支令人骄傲的队伍。1982年以来,他从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做起,逐渐成长为主任设计师,甚至二十八所最年轻的系统总设计师。他这一步一个脚印,有人看到了人生的积累和升华,也有人无法忽视他直面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研制的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挑战。

   自建国以来,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就已经被提升到了战略日程上。尤其到上世纪90年代,以联合作战为主要样式的现代高技术战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的军事信息系统,特别是指挥信息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显出“短板”。当时的指挥信息系统由各军(兵)种独立建设,系统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简称“三互”),难以满足现代联合作战要求。

   “作战需求就是军令,也是军工人的神圣使命”,蓝羽石深谙其中大道。1995年,在“C3I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网络系统试验模型研究”课题的支持下,他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以集成代理为核心的异构指挥信息系统集成模型和方法。

   设计方案、采购器件、编制软件、调试系统……蓝羽石心中只剩了一个精益求精的信念,为了将研究成果日臻完善,他带领课题组日夜奋战,短短几年时间,就解决了联合作战条件下跨军(兵)种指挥信息系统与武器平台的集成难题,为实现各系统间信息传输的互联互通及业务功能的互操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因为效能优异,该项目成果迅速在全军推广起来,并在2000年应用于某出口型防空自动化系统设计中,解决了我方系统与国外用户已有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时间统一和协同运行等集成问题,赢得了国外用户的好评,拓展了对外军贸市场,为“中国制造”四个闪亮的大字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彼时彼刻,以区域互联为特征的第三代指挥信息系统的种子也开始萌芽了。

   而这仅仅是创新之路的开始。自2004年起,在全军某数据链加改装科研工程中,作为总设计师的蓝羽石,对原集成代理架构的功能和应用模式进行了创新,提出以消息处理器为基础的平台消息处理共性软件和作战应用共性软件为核心的3层架构模型,统一了全军数据链加改装系统和平台的集成应用技术体制,解决了大量异构平台统一加改装的工程难题。该模型推广应用到全军数千个作战系统和平台后,得到了一线作战部队的无数好评。

   经过3年的应用实践,2011年12月20日,汪成为、童志鹏、戴浩、张锡祥四位院士在国防科技成果鉴定会上,联名评价该项目,“是我军武器装备由平台中心向网络中心转型的重要标志。首次在不同军(兵)种指控系统、传感器和武器平台之间实现了高速机动网络环境下的互连互通,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在役同类装备先进水平”。

建设之路,创新巅峰

   如果把军队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就是这个人的“神经和大脑”。它由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分析系统组成,同时具备着“粘合剂”的作用,可以把军事力量中的各个要素、战场上的诸作战单元充分粘合在一起,使之统一协调行动,发挥出最佳整体效能。

   一个国家的军事战斗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先进性。进入21世纪,在“网络中心战”作战理论牵引下,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传统以平台为中心的树形层次结构系统难以适应快速、灵活、分布、协同的作战特点,我国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需要进入一体化建设的新阶段。但“网络中心战”的本质是什么?在现有的系统装备中,如何开展工作,才能让“网络中心战”落地呢?这些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蓝羽石等军工人的内心。

   “只有创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蓝羽石用行动作出了回答。自2001年始,蓝羽石敏锐地察觉到未来军事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在对美军全球信息栅格(GIG)概念的密切跟踪下,他结合我军实际,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以网络为中心”的扁平化指挥信息系统架构模型和实现机制,并积极开展起支撑这一架构的技术研究,与美国的相关研究工作几乎同时起步。经过一番努力,他领导课题组突破了“系统级即插即用、按任务信息分发、端对端交互”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架构的原理性创新。

   “将先进的技术落实到系统装备上,才能真正地转化为战斗力。”面对空军战略转型的迫切要求,蓝羽石毅然接手了空军“四网一体”工程研制的重任。作为空军“四网一体”工程(一期)总设计师,蓝羽石需要解决的是长期困扰我空军的信息共享、武器协同、远程作战指挥、抗毁接替等重大难题;需要面临的则是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未知前路。

   “没有什么能难倒不畏艰险的中国军工人”,蓝羽石和项目组同事们再次真实地演绎了一场“奋斗记”。他们走院所、下部队,一头扎进联试场,硬生生从看似一片绝境中闯出了一条新路。他们结合空军实际情况,打破“以传感器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以目标为中心的探测信息一次融合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指挥所为中心”资源组织模式,提出了以作战任务为中心的指挥系统资源全网协同模式。为实现上述创新,蓝羽石之前的积累有了用武之地。这一次,他在工程中首次应用了指挥信息系统“网络中心化”架构以及面向服务的功能实现机制,实现了空军指挥信息系统由三代向四代的跨越式发展。鉴定意见称,这是“我军第一套基于网络、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国庆60周年盛大阅兵活动上,以空中梯队指挥信息系统为代表的6类13套系统圆满完成了装备保障任务,成功引导空中梯队151驾飞机通过高楼林立的北京上空。当所有飞机“毫秒不差”地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时,蓝羽石团队十年的心血和汗水都化作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上下求索;十年,披荆斩棘;十年,创新实践,一幅幅画面自蓝羽石脑海中闪过,画外音是来自国家和军委领导人的评价: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说,“‘四网一体’是中国空军版的网络中心战”;空军司令员马晓天说,“‘四网一体’符合军委意图,是军委提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空军版”。

   他们赢得了部队首长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赢得了一线用户的高度好评,项目成果也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切,是对蓝羽石这些军工人的最大敬意。

引领之路,创新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蓝羽石的“道”。研无止境,随着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逐步深入的发展,基于网络中心化架构的指挥信息系统构建理论与方法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蓝羽石瞄准的目标是“新一代信息系统构建”和“某靶场构建”的基础问题研究。他相信,只有把基础问题研究清楚,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为了解决我军新一代信息系统构建中系统结构优化、资源协同和信息服务等重大需求问题,自2011年起,作为“新一代信息系统构建”和“某靶场构建”这两个国防“973”项目的技术首席专家,蓝羽石开展了新的研究。

   “如何实现结构自适应、功能自同步、信息自汇聚以及体系自防护?”4个“自”问题问出了未来指挥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基础所在。蓝羽石针对未来指挥信息系统构建的机理、方法及其安全性问题展开了探索,希望能够就此建立一套新一代信息系统构建方法和模型。

   而在某靶场构建中,他要面对的则是3个基础问题——试验环境如何建?网络空间对抗试验如何做?试验结果如何评?蓝羽石针对这3个基础需求,带领课题组解决了基于有限靶场试验资源的网络化信息系统体系复制、定量化系统体系试验评估等难题。至于这一系列成果的价值,已经在数个重大项目中得到了初步应用,获得好评。

   辛勤的耕耘,带来的是丰硕的成果。从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33年,蓝羽石已经成为我国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技术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并通过组织实施17项重大型号工程研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而他本人更是在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荣立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个人一等功,2006年获“2001—2005年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先进个人”,201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且不细数他这30余年的成绩,单说近4年中的两个国防“973”项目,蓝羽石带领的研究团队就已经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82项、专著3本、发表论文40余篇,软件著作权21项,研究成果为我军指挥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和工程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指导,并在“十三五”国防关键技术和武器装备预研规划论证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这就是蓝羽石,同事们给他的评价是“作风务实,学术严谨”。就像这个夜里,时间在他严格地审核稿件中悄然流走。夜色更深了,书稿也审核到了最后一页,蓝羽石的神色略显疲惫,但眼睛里却充满了神采,仿佛完成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任务、一项极为神圣的使命。这本书是他几十年工作生涯的研究见解和经验总结,也表明了他未来若干年探索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他提起铅笔,在书名位置郑重地写下——《指挥信息系统结构理论与优化方法》。

来源:科学中国人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任声权
    0
    ?
  • 吴礼芳
    0
    了不起。
  • 张刚
    0
    ?
  • 肖方扬
    0
    ?
  • 邵家明
    0
    ?
  • 田万龙
    0
    军事指挥大咖!
  • 孔福堂
    0
    ?
  • 何天文
    0
    军事科技的发展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