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疫情科研折射科研“内卷化”倾向

清研智库  |   2020-02-12 10:58

来源:清研智库

如果一项科研成果解决了问题,但是没花国家的钱,另一项科研成果也解决了问题,但是花了国家的钱,哪一个更应鼓励?现实是后一个。这使得科研工作内卷化,很多科研项目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科研立项。财政性科研经费的大幅增长而科研管理机制滞后成为科研内卷化的重要驱动力。这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指导思想有所背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科研工作者的表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与医疗工作者并肩作战,在新冠肺炎检测、远程问诊、病毒研究、疫苗研制、公众教育、大数据支撑疫情精准防控等众多领域发挥作用,此次战“疫”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科技与病毒的较量。

为了解公众如何评价科研工作者在战“疫”中的表现,清研智库通过问卷吧调查系统进行了线上调查,从关注度、满意度、信任度等维度调查公众对科研工作者的评价,此次调研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478份,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

我们先来看看疫情发展和医学攻坚的时间线

从2019年12月底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门诊发现4例肺炎可疑病例开始,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就开始了和疫情的赛跑,究竟何时才能战胜病毒尚未可知。

20200212161533_54e579.jpg


科研进展牵动亿万人的心,公众最关心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

1. 科研工作者成为公众“最关心”的人

调查结果显示,科研工作者在本次战“疫”中的表现牵动着大家的心,近九成受访者对其非常关注,一成受访者比较关注,受访者中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的只占0.5%。科研工作者被称为当前公众“最关心”的人也不为过。

20200212161533_5af26e.jpg


2.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成为“最关注”的事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最为关注,占比分别为78.2%、72.1%;疫情病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疫情防范科普知识、疫情临床研究进展成果、战“疫”科研工作者自身的防护及安全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在50%-60%之间;近五成公众希望科研工作者可以及时粉碎关于疫情方面的谣言。

20200212161534_612a6a.jpg


公众对科研工作者整体表现评价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基本持平

疫情发生后,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医疗科研工作者,不顾风险毅然“逆行”,为疫情风险评估和防控部署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家医疗科研企业仅用十几天时间就研制出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这些进展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但是面对疫情爆发的强大压力,最近出现的论文事件、双黄连事件、专家口误事件及疫苗、特效药物研制进展缓慢等问题也影响了科研工作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48.4%)的受访者对科研工作者的表现感到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20200212161534_6a34cd.jpg


公众对科研经费投入效果、忽视疫情防治本职工作和缺乏实践经验、研究成果闭门造车最为不满

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科研工作者最为担心的三点是“国家投入大量经费,未产生相应成果”、“唯论文导向,忽视了疫情防治本职工作”和“缺乏一线实践经验,闭门造车”。此外,公众对科研工作者不满意的方面还包括:“研究成果掺杂商业利益”、“忙着发论文、未将疫情防控放在中心”、“疫情相关科普教育缺乏专业性”等。

20200212161534_6ef7fb.jpg


清研智库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认为,疫情期间的科研界的争议,折射出科研工作内卷化的倾向:

1.财政性科研经费大幅增加,使得科研工作陷入循环争项目的窠臼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特别是财政性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增加,一方面,使得很多科研工作者对竞争市场化的项目失去了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又使得本来不需要很多科研经费投入的学科也开始以争取项目为导向,扰乱了正常的科研规律,导致争取财政性科研经费成为科研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可以说,财政性科研经费的大幅增长而科研管理机制滞后成为科研内卷化的重要驱动力。

2.重帽子、重立项、重奖项,轻成果、轻评估、轻应用,出现了成果价值不取决于解决问题,而取决于成果的经费来源以及来源级别的怪相

调研结果显示,有39.7%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投入大量经费,未产生相应成果”。显示,重帽子、重立项、重奖项的导向,使得科研人员追逐帽子、追逐立项、追逐奖项,对科研项目缺少过程监控和成果评估,尚未建立按成果付费的机制,造成大量科研经费浪费。

3.科研工作脱离实践、缺乏问题意识,使得科研工作只能政府买单,进一步加剧了科研内卷化

调研结果显示,44.5%的受访者认为科研工作闭门造车,缺乏一线实践经验。这导致科研成果缺乏问题意识,所形成的成果只能政府买单,结果,出现了政府立项、政府买单,而政府又缺乏管理繁多科研项目的能力,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又只能交给某个领域的科研人员,而这些领域的科研人员形成了“圈子文化”,加剧了科研工作的内卷化。

清研智库建议:

1.过多的财政性科研经费未必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应重视财政性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的挤出效应;

2.科研成果评价不应根据项目级别、项目经费进行评价,而应根据科研成果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价;

3.重视科研不意味着必然增加大幅投入,更应重视科研管理机制的建设;

4.过多的帽子、项目、奖项,扭曲了科研工作的目标,应严格限制各类帽子、项目、奖项的评定;

5.推动科研机构分类管理,以疾控中心为代表的机构不应将论文作为核心导向。

来源:tsingyanresearch 清研智库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M2Njc1Ng==&mid=2648259149&idx=1&sn=77c078e27eef33bf81ab2edbf1667dfe&chksm=82e61606b5919f10ea0ca6dcb670882a147c30e3407d487f4f0339af966d995b4c82364d7cd7&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王正亭
    0
    ?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