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揭示了氮素形态与钾离子转运互作的分子机制。

植物科学最前沿  |   2021-09-11 15:09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生物学团队张振华课题组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杂志在线发表题为“Nitrogen form-mediated ethylene signal regulates root-to-shoot K+ translocation via NRT1.5”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氮素形态与钾离子转运互作的分子机制。

20210911161248_06f7f6.jpg

矿质养分之间相互作用是养分综合管理、肥料科学施用的重要影响因素。稻油复种是南方典型的水旱轮作制,铵态氮(N-NH+ 4)和硝态氮(N-NO- 3)分别是水稻和油菜利用的两种主要氮素形态;其中N-NO3-和K+能够紧密协同,而N-NH+ 4与K+拮抗,并且K+的减少被认为是植物“铵毒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不同氮素形态与K+互作的分子机制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发现铵态氮促进了根系乙烯的合成和木质部组织EIN3蛋白的稳定性,增强了拟南芥根部的乙烯信号转导。并且乙烯信号突变体ein2-1, ein3/eil1对N-NH+ 4不敏感,地上部钾离子含量增加;35S::EIN3过表达材料对低K+和N-NH+ 4敏感,地上部缺钾黄化。同时,我们发现铵态氮抑制了钾转运基因SKOR和 NRT1.5的表达。其中nrt1.5及skor/nrt.5突变体地上部的K+含量降低,这些症状和35S::EIN3过表达材料在低钾和N-NH+ 4条件下的症状类似,并证明了乙烯信号通过EIN3作用于NRT1.5上游,调控其转录水平,影响K+从根向地上部的运输。有意思的是,低浓度的NO3-可能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根部乙烯的信号产生,从而介导K+的长途转运。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青年教师陈海飞为论文第一作者,张振华教授为通讯作者。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1934; 32072664)等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11/pce.14182

来源: 植物科学最前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Y2NDYyNQ==&mid=2247522883&idx=1&sn=b460fcef00c667b0620885ce3bff240e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刘原昊
    0
    在这里每天都能看到新知识、新鲜事开阔眼界充实自己。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