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齐鲁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联合团队,在黄渤海海水透明度及其影响机理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发现,黄渤海海水透明度10余年来呈下降趋势,具有近岸水域低、远海水域高,冬季低、夏季高的分布特点。相关论文发表于《遥感》。
水体透明度是描述水体光学性质和水质评价的重要参数,与水体中的固有光学性质、浮游植物生物量、悬浮颗粒物、盐度等密切相关。
科研团队根据2015年提出的水下能见度理论,利用2003—2019年的卫星遥感数据,揭示了黄渤海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异规律,分析了影响透明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发现,整个海域的年际透明度呈下降趋势,渤海海域最低,为0.003 m y-1;南黄海最高,为0.015 m y-1。科研人员对长时间序列的SDD遥感影像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与总悬浮物相关度最高,有色溶解有机物次之。
海洋遥感团队负责人禹定峰表示,这表明黄渤海海水透明度的变化主要受海水中的悬浮物、叶绿素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等光学组分影响,而光合有效辐射、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和海表风速是引起水体透明度变化的协变量。
禹定峰说,人类活动影响着黄渤海海水光学组分,成为海水透明度逐渐下降的重要因素。研究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变化和驱动机制,对水环境变化、水体光学参数、水体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rs13030514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2/360951.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