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知识干部读本】海洋牧场变革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式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7-06-08 10:26

近几年,我国正在兴起一种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顾名思义,和草原牧场放牧牛羊类似,海洋牧场是在海洋中放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同时我国又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加上岛岸线共3.2万千米,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有面积500米2以上的岛屿近7000个,管辖海域面积300多万千2,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如果能够科学地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迄今为止,人们从海洋里获取鱼贝类和海藻等生物资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是使用渔船和渔具,到海洋中有鱼群的渔场捕获鱼类;海水养殖是将人工繁育的鱼贝类幼体放到海水养殖场里,投饵育成。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为人类的蛋白质供给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健康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竭泽而渔型的过度捕捞和不顾环境的粗放式养殖,以及沿海的城市建设、工业开发等导致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鱼贝类、大型海藻等海洋经济生物资源量严重衰退,某些鱼类资源已经濒临灭绝。过去盛产的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加吉鱼、中国对虾等,现在已经很难捕捞到了。北方海域的一些大型海藻场出现了退化,面积不断减小甚至消失。海藻场是许多鱼贝类的繁殖场、育幼场,海藻场的退化,直接影响鱼贝类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另一些海域则出现富营养化,有时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形成赤潮,有时某些大型藻类过多生长形成绿潮,这些植物腐烂消耗海中氧气,导致鱼贝类因缺氧而大量死亡。还有些水域被泥土垃圾覆盖,出现了荒漠化现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就像陆地荒漠一样。传统的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发展遇到了生态和资源的瓶颈难题。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不断实践,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国海洋与渔业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新理念。现代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与方法进行管理,最终实现资源丰富、生态良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通过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可以修复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和增殖渔业资源,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传统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实现生态良好、资源丰富、食品安全的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为后代留下碧海蓝天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近海海域赤潮

近海海域绿潮


建设现代海洋牧场,首先在特定海域内利用人工鱼礁、人工山脉、人工藻场等生态工程,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水生生物生息场,对资源稀少的鱼贝类资源,通过放流健康幼鱼补充资源量,同时利用物理学方法对部分鱼类进行行为驯化和控制训练,利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监测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同时对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估,对成熟的鱼贝类要采用环境友好和选择性渔具渔法进行捕捞生产,使海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与渔业生产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同时也为发展水中观光、休闲垂钓等第三产业创造自然条件。


国际上,日本在海洋牧场建设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海洋牧场的构想,并作为国家事业“海洋牧场计划”推进海洋牧场的建设,每年大规模投入人工鱼礁、藻礁等,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恢复生物资源。90年代初进行音响驯化型海洋牧场研究,利用某些鱼类对声音的敏感反应,在水下放出某种特殊声音,结合投饵,训练鱼类“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行动能力,控制其行为,后来在新泻佐渡、宫城气仙湾、广岛竹居和三重五所湾建设音响海洋牧场,分别训练了黑鲷、黑鮶、牙鲆等鱼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本在人工鱼礁建设、藻场·海中林造成、鱼贝类增殖放流、鱼类行为控制、选择性捕捞渔具开发、渔业海域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海洋牧场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近年来,日本的海洋牧场研究开始向深水区域拓展,开展了基于营造上升流以提高海域生产力为目的的海底山脉的生态学研究,同时开展了深度超过100米水深海域的以诱集和增殖中上层鱼类及洄游性鱼类为主的大型、超大型鱼礁的研发及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代海洋牧场概念图(来源:大连海洋大学)


海洋牧场的理念起源于我国,早在1947年,我国海洋生物学家朱树屏就提出了“水是鱼的牧场”的理念,开创了“海洋渔业农牧化”的科学事业。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1984年,沿海各省(区)先后开展了人工鱼礁试验,设立了23个人工鱼礁试验点,结果证明人工鱼礁的生态效果明显,对于诱集鱼类等海洋动物,恢复和增殖渔业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大规模的人工鱼礁建设开始于21世纪初,2002年,广东省首次以省人大议案的形式提出人工鱼礁建设,并且投入了大量资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后,沿海各地广泛开展了人工鱼礁建设。首次作为国家投资并以“海洋牧场”命名的项目,是从2005年起农业部渔业局实施的《2005年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项目》。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提出“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牧场示范区”。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对海洋牧场的支持力度,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对海洋牧场的投入力度,海洋牧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超过8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近7亿元。全国建设人工鱼礁2000多万空米
3空米3是鱼礁的度量单位),礁区面积超过1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重要海湾、岛屿等近岸海域。


在增殖放流及藻场建设方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恢复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首先在黄渤海开展了中国对虾增殖放流,随后在沿海、内陆水域都开展了一定规模的鱼贝类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对渔业资源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海藻场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试验性阶段,全国还未形成有效规模。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农业部渔业局在2015年评选了2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但从建设内容及整体建设水平而言,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总体处于人工鱼礁建设和生物苗种增殖放流的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初级阶段,一些高新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我国的现代海洋牧场研究与实践,起步于2008年,其标志是国家海洋局设立的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这个项目是通过人工鱼礁生境优化、水产生物苗种增殖放流、鱼类行为音响驯化、海洋环境因子实时在线监测与评估、生态渔具开发等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构建现代海洋牧场技术体系。通过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解决近海渔业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及渔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项目在北黄海的獐子岛海域海底的荒芜海区建设了海洋牧场示范区。经过几年的项目实施,示范区中刺参、海胆、皱纹盘鲍、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深水区的各种鱼类的资源量大幅度增加,形成了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的海域,促进了休闲渔业的发展。2015年,獐子岛海洋牧场示范区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同年,獐子岛海洋牧场的虾夷扇贝渔场通过世界海洋管理委员会(MSC)的可持续渔业标准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世界最严谨的可持续渔业标准认证的渔场,对中国水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品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獐子岛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现代海洋牧场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人工鱼礁区藻场及鱼类增殖

人工鱼礁区海珍品增殖


现代海洋牧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生态化、工程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即集成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大规模科学建设我国近海海洋牧场,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建设,最终实现我国近海海域生态健康、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产品安全的牧场化,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海洋蛋白质供给提供新空间,为海洋渔业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新业态的形成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路径。


要摆脱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衰退对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的制约,必须转变传统的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式—以损伤生态环境和消耗生物资源为基础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而现代海洋牧场将变革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创造出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生态环境美丽多彩的海洋世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孙宏靖
    0
    科普知识很多知识点需要加强学习
  • 孙宏靖
    0
    科普知识很多知识点需要加强学习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