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日报》要闻部主任郑惊鸿表示:中基会对国家的政策了解很透彻,针对目前农村的现状,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三农示范区这个规划看起来是比较理想的一个规划,但是谁来投资,怎么投资真正实施一定要慎之又慎。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秘书长宋波直奔主题:“现在农村非常需要这种改革,要不然中央也不会连续十年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我同意中基会这个说法,谁来种地?由企业来种地。但是如何把感兴趣的企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引入到有需求的农村试点去,这是绝对可以尝试的。”
《中国县域经济报》总编张丹青说:“企业到农村发展中间,我们还要看企业家的境界,理念以及它的开发水平。考虑到农业是大风险、高投入、回报慢的产业这个特性,我们要仔细研究日本的农业精细化发展道路,怎么把产品精细化以提高其档次和知名度,把农产品做成文化味儿很重要。”
三农优化示范区如何从操作层面上去实践,《中国改革报》总编辑高富源提出要明确“三个关系”,即该项目跟国家政策是什么关系;跟地方政府是什么关系;跟农民是什么关系。
有感于中国的地域差别,经济差别很大,《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江夏说:“企业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在城镇化过程中到底应该干点什么,哪个是企业的优势,是不是直接去种地,做的过程中要多论证。”为此,她建议,一定要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且有代表性的地区去试点。
“通过文化教育,给予他们的完整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以及产权和主权。”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杂志总编辑薛宝生建议,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从理论上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就完全从实践上把它做出来,然后再总结。要研究人文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把它注入到这个模式里丰富其内涵。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执行社长、总编辑卫思宇深有感受:“三农问题所围绕的其实就是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农民和土地和谐相处了,农村就好了。”对此,他给出建议:“三三制”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多种形式地去探讨一个改革的方法和措施,需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制思维,系统思维。对三农问题来说,最重要的是底线思维。农村有三个底线是不能碰的。一个是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不能碰,第二个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碰,第三个是土地长期承包责任不能变。
大家从政策、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难易程度,利与弊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孙晓洲主持了座谈会。
(秘书处宣)
来源: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原文链接:http://w.cosocc.org.cn/?p=1063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