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逝世,他是物理学家亦是教育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12-17 10:01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官网发布信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冯端先生,于2020年12月15日19时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

573.jpg

冯端,凝聚态物理学家,1923年6月11日生于江苏苏州,籍贯浙江绍兴。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863”项目“纳米材料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在复杂氧化物晶体内的缺陷与畴界问题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发展了一种具有优异的非线性光学的新型人工调制结构材料。近年来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学著作的撰写,主持完成了《凝聚态物理学新论》、《凝聚态物理学》(上卷)、《材料科学导论》等书。1982年、2003年和2004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9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作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冯端实现了两个跨越: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的跨越。

冯端的杰出成就不仅在于他自己的科研成果,还在于他为南京大学、为国家培育了一支强大的凝聚态物理科学研究队伍,一支作风好、能力强、气氛活、不断进取的科学研究群体。

冯端在实验室的工作照.jpeg

冯端在实验室的工作照

2016年,《中国科学报》曾以《冯端:回首向来萧瑟处》为题,详细介绍了这位大师的科学人生。以下为全文:

冯端:回首向来萧瑟处

作者 | 冯步云(江苏省科技厅研究员)

人生:为人为学,平淡一生

冯端,对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科学工作跨越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开创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结构化这一有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的领域;其科学著作,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引导着一代学子的成长;其科学实践,对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学术思想,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奠定基础。

耄耋之年,冯端回望自己的科学之旅,仍是那么淡然:“……在我看来,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可能是人生中最有意义、也最有乐趣的事了。”(冯端:《八十自述》)。

冯端一生致力于教学、科研,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总能平淡处之。

他始终认为其一生平淡:自己本是一介书生,这一辈子所做的,无非是学习、教学和科研……

一介书生,一生平淡,这正是冯端一生为人、为学风格的自然反映。

冯端自1942年进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求学,任教,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学校,献身教育,尽瘁科学,一以贯之七十年。

由工作经历而言,平淡是显然的,也是必然的,但他却在南京这个并非中心的地方,远接千年文化的积淀,延伸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以自己毕生坚守、完善的人格操守,传承道德修养、学术风范和探求精神,推动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凝聚态物理迅速发展壮大,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形成南京大学独有的研究风格和学术传统,这难道亦是平淡?

冯端求学路漫漫,始于苏州,时逢国难,辗转福建沙县、重庆,艰辛磨炼;执教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立于三尺讲台,为学笃行,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创新科研,微结构化,开拓领域,引领学术方向,带领南京大学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学科跻身全国一流;筑就平台,构建梯队,创建“大师加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勤于笔耕,教材建设,文以载道,皇皇巨著(20余本)相继面世,耄耋之年依然保持学术活力,建构凝聚态物理理论体系,实现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些,也能说是平淡吗?

宋朝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总结出事业成功的三条:“有志,有力,有物相之。”

冯端兼具志、德、责、力,“有物相之”也是其所长。有志,志存高远,锲而不舍;有德,胸怀宽广,坦荡磊落;有责,知行合一,诚信尽职;有力,敏于创新,勇于进取。

博大精深的科学造诣和渊博知识,虚怀若谷的为人之道,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谦和真诚的待人品格,对后辈的包容、教诲和提携,尽现长者风范,凸显大师本色。

冯端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留影.jpeg

冯端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留影

科研:宏远识力,顶天立地

回顾冯端的科学生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这是一本书,一本渗透了耕耘、创新、活力、超越诸多概念的大书,一本呈现科学家科研之路的心路历程和切实感受的大书!

作为物理学家,冯端是难能可贵的善于判断方向的科学决策人和领导人,在科学上站在峰顶,以战略眼光窥测评判诸多科学体系,将精力放在新的突破点上,作出与众不同的贡献,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晶体缺陷以及20世纪70、80年代的物理微结构……都是避开当时的热点,率先进入新的领域。

随着凝聚态物理学的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冯端即预见到:通过设计和控制材料在细微尺度上的微结构,从普遍的材料中发掘并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崭新的物理性能是20世纪下半叶发展新材料的主要动向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末,冯端即以开拓超微结构的领域为目标,从研究微结构出发,朝人工控制微结构来获得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方面发展,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从事微结构化,研究金属和介电人工微结构与光、电、声等信号发生作用的物理过程,为创造具有超常性质的人工材料奠定基础。

20世纪80年代,冯端又以敏锐的观察力,体察到纳米材料因其由纳米尺寸的超细粒子构成而与传统的大块材料具有迥异的性质,洞见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的科学价值,在国际上此类研究工作开始之初,冯端即予以注意,积极倡导和推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率先在南京大学开展了磁性纳米结构和材料、硅基纳米结构和材料、准周期金属超晶格、团簇物理等研究,后出任国家攀登计划“纳米材料科学”首席科学家,有效推动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

冯端在科学问题上毫不含糊,明确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刻地反映出其科学探索的基本风格与非凡的科学鉴赏力。

这种科学鉴赏力既是一种天赋,也是后天努力而来。

天赋之力难以说清,仅就后天努力而言,冯端从青年时代就立志献身科学,养成不畏艰难和刻苦钻研的严谨学风,始终在科研第一线,强烈的进取精神驱使他一直走在科学探索的前列,格物致知。

冯端自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攻读物理学开始,一直在物理学中耕耘,学术视角触及多个领域,科学工作跨越物理学、材料科学两大学科,不断求索,不停登攀,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创新突破,奉献一项项成果,开拓一个个未知的世界。

冯端在其科学生涯中,强调前沿与需求的联系,突出科研与实际的结合,始终将目光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20世纪50年代,他闯入晶体位错领域;20世纪60年代,他针对国家国防工业的需求,选择我国产量丰富而尖端技术极为需求的难熔金属为突破口,开始晶体缺陷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以在激光技术中获得重要应用的复杂氧化物单晶体为对象,利用不同波长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选择性,深入研究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以提高晶体质量和改进器件性能;20世纪80年代,他的研究视野推进到人工控制微结构来获得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上;20世纪90年代,他倡导和推动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独创性成果。

创新:融贯理论,建构体系

在冯端60多年教学生涯中,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相长,数十年如一日,效法古今圣贤,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古训,教书一生,从不懈怠。

他对教学的热忱执着,对教学改革的真知灼见,对教材建设、对科学问题的一丝不苟,展现一位教育家的情操;他对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中西方文化差异、历史传统的传承……都有自己的理解,其教育理念、思想融贯其中,言谈微中,妙谛诠释,具醒世益人之效!

在教学、科研之余,冯端出其余绪,勤于笔耕,信笔纵横,将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体会、心得、经验,梳理归纳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在理论上加以升华。他更以拓荒者的开创精神,创作与理论比翼齐飞,著述之富,眼界之宽,在科学界无出其右。

于他自己来说,不失为一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积淀和学术的积累;而对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科学的发展来说,这一篇篇思想凝练起来的文章,一本本展示创新开拓的著作,科学与人文交汇、碰撞和融合,与深邃的思想对话,感悟哲理,昭示科学,实是一种启迪,一种有益的贡献。

这位阅尽人间悲喜、静观世事沉浮的读书人,潜心著述,浸沉在知识里,一桌一椅,日日伏案;一笔一机(电脑),奋笔疾书;位错、缺陷、相变、结构、对称破缺、序参量、元激发、软物质等名词在其笔端流淌,满眼荡漾;一个个概念渐趋明晰、鲜活起来,自成体系;一本本著述融汇了一个漫长的时代,绵延不绝。

作为我国金属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冯端实现了两个跨越: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的跨越。冯端建立了融贯论述材料科学的新体系,实现了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冯端在阐述新范式(在长期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他认识到凝聚态物理学已超出固体物理学的概念框架,两者在范式上存在差异,需要探索新的范式)的基础上,系统论述学科所涵盖的丰富内容,将诸多方面的物理概念、现象,融会贯通于一个恰当的理论框架内,建构逻辑上合理明晰的凝聚态物理学概念体系,实现了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

冯端在文章总结概括的基础上,经教学、科研实践的检验,再加以整理充实增补和撰写,历时三十年,完成了前沿、主体、科普三个层面的著述,将诺贝尔奖得主安德森(P.W.Anderson)所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加以阐明充实,独树一帜,建构凝聚态物理学理论体系,为推动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任:社会担当,科普写意

基于社会责任之上的科普情怀,冯端非常重视科普写作,自觉担当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任,彰显这样一种文化自觉,坚持这样一种责任担当,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面向公众,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而且也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科学,深奥;科普,通俗;科普写作之关键在于如何让科学面对普通读者——一个好的科普作品,重要的是“深入浅出”。

然,深入不易,浅出更难。而冯端独特的知识结构,占得先机。

掌握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能够做到“深入”;本身文学艺术修养造诣甚深,文学功底很强,妙笔润色使然,抽象的科学会变得生动、直观和形象,能够做到“浅出”。深入,浅出,融汇一体,贴近生活,得天独厚,当是最佳的人选,辉煌成就的获得可以预期。

他先后写作了《熵》《晶态面面观:漫谈凝聚态物质之一》《放眼晶态之外:漫谈凝聚态物质之二》《溯源探幽:熵的世界》等科学性独特、文风清新的科普著作。

1998年《漫谈凝聚态物质》以科普著作之身,跻身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列,开科普作品获国家奖之先河。

《溯源探幽:熵的世界》则有力支撑了“物理改变世界”丛书荣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目前科普项目的最高奖励级别。

冯端写科普,以说透物理意义为主,一是在科学性上毫不含糊;二是考虑普及性,尽量少用数学公式,而代之以文字演绎;三是增加趣味性,尽可能以故事、游戏、比喻等形式入文,连接概念,引人入胜,使之对知识和科学产生强烈的冲动,激励思考;四是增加可读性,用平实的语言叙事,在文字上下功夫,好的文字经过积累、构思、推敲、揣摩,方有笔端的行云流水。

他欣赏并奉行“科普书散文化”,散文一体,天机活泼,文质浑成,兼用于格物致知,真正是用到点子上了。

准确的科学性,丰富的知识性,超常的趣味性,明显的可读性,四性俱佳,开卷有益,雅俗共赏——科普书,同样漂亮、出彩!

但凡品读过冯端之科普书的人,都有阅读散文的感觉,自然清新的小书并不以深刻为目的,既是科普书,亦是美文——文笔生动,语言精练,通俗易懂,韵味醇长,读之,思之,如沐春风,诚是享受!

培育:平台团队,人才文化

冯端在长期科学生涯中,致力于创新性思维的建立和培养,重视科研实验。

他创建了“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躬行实践实验室建设,针对我国管理体制与学界风气,冯端提出“学术领导、学术气氛、团队精神”三大关键问题,乃切中肯綮之论。

立足于世界实验室发展情况,结合中国之实际,冯端作出了“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的论断。他积极倡导实验室文化建设,提升群体成员的认同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室文化模式。

冯端根据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始终以高瞻远瞩的研究方向、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充分的发展空间、良好的生活保障,促进实验室学术梯队的建设,强化优秀人才的群体共生效应,提高实验室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

勾画顶层设计,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突出实验室的“开放性”,流动,使实验室“活”起来。

建设初期,冯端即强调实施开放不是“要我开放”,而是“我要开放”,从理念上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他,审时度势,率先提出“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建设指导方针,不失时机地做了许多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冯端所奉行的“三边”方针,后被国家计委和科技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冯端的杰出成就不仅在于他自己的科研成果,还在于他为南京大学、为国家培育了一支强大的凝聚态物理科学研究队伍,一支作风好、能力强、气氛活、不断进取的科学研究群体。

构筑科研平台,确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注重学科的拓宽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宽松的人际环境,吸引人,留住人,使科研人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其聪明才智的舞台、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冯端坚守科学的理念,指导学科发展,他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强调学术梯队的建立、形成和发展;他从无门户之见,开明大度,为人为学,宽厚包容,从而让不同年代的中青年学者都凝聚在其周围,形成团队和人才梯队。

冯端倡导着力创新兼具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育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奠定了“大师加团队”的合作模式与研究理念,受到教育部、科技部的充分肯定。

超越:辨析哲理,融合人文

试问,大师需要非凡的鉴赏能力、精辟的科技史识、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然而这样的能力、见识、思想与素养从何而来?

爱因斯坦曾指出:人的差别是由业余时间造成的。这无疑给出了一个线索。

冯端勤奋、谦逊、执着于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其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的演进,体现了一个真正学者在思想上如何不断超越自我的可贵精神,“超越”一直是冯端学术风格的典型标志。

厚积的学养造就了冯端盛德清操、崇高朴厚的大家风范,他兴趣广泛,在科学学术之外,以业余时间发展哲学、文学、艺术、诗词等高雅之爱好,造诣精深。

可以想见,提高人生之品位,享受创造之乐趣,势必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之人。

现今社会,是为专业化的时代,学问归于专业工作,隔于生活之外,于是乎:学问是学问,人生是人生。

而冯端却最看重独立的品格,其人生价值取向是将学问与人生融合,他认为,为人高度即学问高度,学问做到最后,靠的是人性与道德的力量。

教书育人、创新科研,是为其理想、信念、情操之起点与基石,是为人生、事业、追求之动因与鹄的。

冯端是真正把物理学当成是一门事业来做,真正把发展中国物理学当作自己的任务。在他那里,学术与其整个生命融为一体,用生命本身来做学问,其“凝聚态物理学”是“一本用生命谱写的凝聚态物理学”。由是言之,冯端的人生经历,无疑就是自己的学术历程。

冯端生于苏州,恬淡安逸的姑苏悠悠深巷孕育其甘于淡泊、宁静致远的心境;书香门第和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其自小获得了富于人文色彩、平等自由与知识文化的熏陶;中学、大学年代良好教育养成其独立进取、善思慎行的治学风格。

冯端的科学事业成就与其人品密切相关,取决于科学、人文双重素质的交融互补,其学术生涯,科学与人文一身二任,而又浑然一体。

他立足物理,超越物理,以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和屹立世界前沿的创新能力,融合科学学术思想与人文素养之精华,读书、教书、写书,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至情至性。

深邃的哲学洞察力,使冯端在科学探索上独具慧眼,立足自身丰富的科研实践,运用辩证思维,诠释继承与创新、工作能力与鉴赏能力、智力素质与精神素质、个人与集体、简单与复杂、毕与始、博与专、手与眼、脑与心……辩证分析,举重若轻,有力支撑了科学探索之路。

基于深厚的人文素养,冯端将诗词中深刻的哲理和科学的内涵巧妙地运用于物理学学术著作,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融于著述,诗歌诠释物理现象,意境深远,丰厚的文学积淀助推格物致知的物理学探索之路,既显现出一位物理学家对研究领域的游刃有余,又展示人文呼应科学的神奇,寓概念于情景,形象思维,传神至极,令人叹为观止。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汤军
    0
    向各条线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 周钢
    0
    一生一世一件事,专心专注专业人
  • 王海梅
    0
    根据最新消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冯端院士逝世!
  • 王海梅
    0
    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逝世,他是物理学家亦是教育家
  • 周媛
    0
    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逝世,他是物理学家亦是教育家
  • 解福燕
    0
    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逝世,他是物理学家亦是教育家
  • 刘素林
    0
    根据最新消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冯端院士逝世!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