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作涛教授:荨麻疹诊疗及评估量表&使用

中华医学会  |   2020-11-27 17:30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荨麻疹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渗透压增加引起的局部水肿反应,主要特点是真皮水肿形成局部风团样改变,即老百姓说的风疹块。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治疗难度大、控制率低,其在临床上如何诊疗以及一般使用哪些量表进行评估,本刊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赵作涛教授进行经验分享。


赵作涛教授

记者

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慢性荨麻疹治疗难度大、控制率低,控制率大概为20%—30%,您认为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作涛教授:尽管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其规范化诊疗并不容易掌握。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个体化诊疗,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才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医生要根据不同的荨麻疹类型、免疫学亚型、不同的临床活动度和严重程度来选择首选药物以及药量、减量方案及疗程,而这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严密的临床思维分析。


例如,荨麻疹在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患者所体现的病情均有差异,如儿童慢性荨麻疹可能更多地与感染、过敏等有关,而成人慢性荨麻疹主要病因和Ⅰ型变态(过敏)反应关系不大,特别是病程较长、抗组胺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多地考虑是自身免疫因素所致。



记者

荨麻疹的严重程度决定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皮肤科医生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对其病情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赵作涛教授: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情况和皮肤风团情况以判断病情及治疗效果。同时可以参考某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对于考虑自身免疫因素的荨麻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和甲状腺抗体的检测具有提示意义。除非病史提示,否则没有必要做大规模的Ⅰ型或者Ⅳ型过敏原检测,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对于寻找病因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当患者的病史很长并且病情难以控制时,推荐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同时可使用相关工具量表来评估疾病的活动度及控制情况。


对于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推荐使用阈值激发试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可进一步分为人工荨麻疹、冷接触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振动性荨麻疹等多种亚型。


人工荨麻疹可以使用人工划痕尺检测可以诱发线状风团的摩擦阈值,冷接触性荨麻疹和热接触性荨麻疹可以使用温度测试仪测定能够诱发接触部位皮肤风团的最高或最低的临界温度,胆碱能性荨麻疹可以通过运动激发试验诱发患者出现皮疹以判断最低激发阈值。



记者

对于荨麻疹的诊治情况,临床上一般使用哪些量表进行评估?2020年CIA荨麻疹声明对于量表的使用是如何推荐的?

赵作涛教授:对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推荐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来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UAS7是一种统一且简单的评分系统,该评分在以往指南中已提出,目前已得到广泛验证。UAS7主要对1周内每天发作的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进行统计:风团数目分为无(0个/24 h)、轻(<20个/24 h)、中(20个~50个/24 h)、重(>50个/24 h)4个等级,分别记为0—3分;瘙痒程度分为无(无瘙痒)、轻(有瘙痒,不明显)、中(明显瘙痒,但尚不影响日常生活或睡眠)、重(严重瘙痒,不能忍受,严重困扰日常生活或睡眠)4个等级,分别记为0—3分。每日评分记风团与瘙痒总分,范围为0—6分,1周连续最高评分为42分;若周评分<7分,提示疾病控制;若周评分>28分,则提示病情严重。


若能使用UAS7联合血管性水肿活动度评分(AAS)则可以更加全面地帮助临床医生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同时推荐使用荨麻疹生活质量问卷(CU-Q2oL)和血管性水肿生活质量问卷(AE-QoL)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疾病相关生活质量;推荐使用荨麻疹控制评分(UCT)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



记者

以您多年的临床经验,您谈谈荨麻疹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赵作涛教授:个体化治疗或者说精准医学,也就是根据患者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因此,医生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临床的病症和严重程度来选择首剂用药剂量、减量方案及疗程。例如,荨麻疹在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患者所表现的病情均有差异。


对于荨麻疹的治疗,临床首选抗组胺药物。对于单纯的荨麻疹,临床处理较为容易;如果引起血压、胃肠道或者其他器官的并发症,则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另外,抗组胺药物的选择要重点考虑患者的年龄,需根据年龄选择适当的剂型,如糖浆或缓释胶囊(片)等。因为抗组胺药物加倍剂量及后续的其他治疗方法均未在儿童和孕妇等特殊患者中进行详细研究,后续的所有治疗方案需基于患者个体特点进行分析并谨慎选择,并依据目前出版的诊疗规范进行多次评估。


治疗上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治疗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以达到有效控制风团发作为标准,以最小的剂量维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时间。第二代抗组胺药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对治疗反应的差异,可更换抗组胺药品种,或联合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以提高抗炎作用,或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睡前服用以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或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原抗组胺药增加2—4倍剂量。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尝试奥马珠单抗、雷公藤或环孢素治疗。



记者

目前皮肤科医生在荨麻疹诊疗方面存在哪些困难?未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研究和突破?


赵作涛教授:目前的研究有很多,但是能称之为严谨的临床医学非常稀少。(1)主要困难包括:缺乏有设计、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2)个体化治疗的方案的详细规范并没有形成一致性的文件;联合用药和加量的优劣对比,还有待于通过临床试验去论证;(3)一代抗组胺药物和二代抗组胺药物更多的比较研究,包括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治疗数据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对于荨麻疹诊疗的研究方向,未来的关注重点在于区分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免疫学亚型、不同的类型治疗方案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精准医学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化治疗的方向。



记者

您认为应该如何加强荨麻疹患者的自我管理?


赵作涛教授:对于已确诊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比如某些物理因素,热刺激(热水澡、极度潮湿)是许多患者的常见诱因,紧身衣物或皮带也可能加重症状。部分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加重症状,服用NSAID后,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荨麻疹加重,早则15分钟晚则24小时后开始出现,但大多数患者称症状在服药后1—4小时内出现。


一项研究纳入了68例既往无NSAIDs反应史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儿童患者,结果发现,10%—24%的患者经激发试验证实对阿司匹林敏感,最常表现为唇部血管性水肿。患者可能会发现部分食物似乎能加重其症状,但食物过敏并不是CSU的原因之一。


患者最易使用的量表即为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对1周内每天发作的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进行统计,得分越高反映疾病活动度越大,病情越严重。


(文/陈玉迪


编辑:柳海霞

排版:高   冀


来源:cmaxxdb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4ODE3NA==&mid=2247516391&idx=3&sn=df52f66bfdca384346c2f3bd8caaeaea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