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公园
窃蛋龙类我们并不陌生,这是一类体型一般不是很大(巨盗龙等少数种类除外),但是浑身长满羽毛,像大号火鸡的恐龙。最近,一种新的窃蛋龙类被命名,这种窃蛋龙类不仅长着特有的两指,而且化石还是多只相拥被发现的。
01、名字来源于神话怪兽
2020年10月,一篇名为《一新两指恐龙揭示了窃蛋龙下目的辐射》(A new two-fingered dinosaur sheds light on the radiation of Oviraptorosauria)的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杂志上,论文描述了一种新的窃蛋龙类——三头鹰龙(Oksoko)。
三头鹰龙的属名来自阿尔泰神话中的三头鹰,因为这种恐龙一次性发现了三具化石个体,当然也就有三个脑袋咯。三头鹰龙的模式种名为营救三头鹰龙(Oksoko avarsan),种名来自蒙古语,因为化石是从走私犯手中查获的。
其实三头鹰龙的化石早就被发现了,而且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02、从走私到珍宝
三头鹰龙的化石发现于蒙古国内陆的戈壁沙漠之中,这里是古生物学家的天堂,曾经发现了数不清的恐龙化石,包括了著名的特暴龙、伶盗龙、恐手龙、镰刀龙、原角龙、窃蛋龙等等。三头鹰龙的化石被发现之后,并没有交给古生物学家,而是被走私出境,准备高价出手。正在此时,执法人员查获并没收了化石,这正是三头鹰龙模式种名为“营救”的来源。
既然有现成的化石,干嘛不好好研究一下呢,要知道能被走私犯看上的化石,那一定不一般。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和来自蒙古古生物及地质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组成了一支科研团队,开始了对化石的研究工作。
关于化石最早的正式公开则是在2017年8月25日的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格雷戈里·福斯顿(Gregory Funsto)博士介绍了这组来自蒙古国的化石,而且特别展示了化石中保存了三只正睡在一起恐龙。
在谈及化石的时候,福斯顿激动的介绍道:“这是一组超赞的化石,保存了动物活着时候的姿态,其中包括两具完整的骨架和一具保存了三分之一部分的骨架,真是太不可思议啦。”(It's a fantastic specimen. It's rare to find a skeleton preserved in life position, so having two complete individuals and parts of a third is really incredible.)
在三头鹰龙化石被发现之前,只有发现于中国辽宁省的寐龙(Mei)化石保存了睡觉的姿态,而来自蒙古的恐龙化石不仅同样保持了睡姿,而且是三只恐龙睡在一起!化石的发现表明某些恐龙与今天的鸟类一样具有聚集在一起休息的习性,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御寒和预警,这种行为被称为“公共栖息”。
尽管被走私的蒙古恐龙化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却并没有被命名,之后研究又持续了三年多,来自英国和日本的古生物学家也加入了研究团队,直到2020年才将其命名。
03、长着两个手指的窃蛋龙
在具体分析了三只三头鹰龙化石之后,古生物学家发现它们都属于亚成年个体,当这些恐龙长大后体长应该能够接近2米,身高也超过1米,在窃蛋龙类中算是中等体型。像其他的窃蛋龙类恐龙一样,三头鹰龙的脑袋上长着高高的骨质头冠,嘴巴变成了类似今天鹦鹉一样的坚硬角质喙,嘴中没有牙齿。三头鹰龙依靠长而健壮的后肢站立和行走,前肢相对较短,可能用于抓握。三头鹰龙的身上长着与今天鸟类相似的羽毛,因此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大鸟,不过羽毛的作用不是为了飞行,而是用来保温和炫耀。
三头鹰龙除了具备了窃蛋龙类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独特之处,那就是前肢上只有两个指头,不同于窃蛋龙类常见的三指结构。这是首次在窃蛋龙类中发现前肢仅有两指,而且还能看到残存的第三指,第三指的消失是一种前肢的适应性变化,可能源自于生活习性或者食物选择的改变。另外从分类上看,三头鹰龙属于窃蛋龙类之下的河源龙亚科(Heyuanninae),而河源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广东省。
古生物学家推测,三头鹰龙的祖先可能来自于中国,在长距离迁徙到蒙古地区后身体结构出现了许多适应性的变化。同时化石也证明,三头鹰龙在幼年时就已经具有了社会性,是典型的群居恐龙。
三头鹰龙生活在距今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它的发现丰富了窃蛋龙类在大灭绝到来之前的多样性,一起被发现的未成年化石也增加了我们对于窃蛋龙类群居行为的认识。
参考资料:
1. Easter, J. (2013). "A new name for the oviraptorid dinosaur "Ingenia" yanshini (Barsbold, 1981; preoccupied by Gerlach, 1957)". Zootaxa. 3737 (2): 184–190. doi:10.11646/zootaxa.3737.2.6. PMID 25112747.
2.Lü, J. (2005). Oviraptorid dinosaurs from Southern China.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ISBN 7-116-04368-3. 200 pages + 8 plates. (In Chinese: pp 1-83, including 36 figures & 3 tables. In English: pp 85-200, including 5 geological figures.)
来源:scipark 科学公园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cxOTM2MA==&mid=2651395074&idx=1&sn=50c552c30c5b319969cc0285b3c7f2a5&chksm=bd0985ad8a7e0cbbd852ffd0dd41100cd2368230e05bd1063ee002b54c7d45e80dd8a7039c75#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