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涛团队发表最为详细的表观遗传调控先天免疫的综述

iNature  |   2020-10-23 09:55

来源:iNature

TET2是TET家族的成员,是α-酮戊二酸和Fe2 +依赖性双加氧酶,催化5-甲基胞嘧啶(5mC)的迭代氧化,已被广泛认为是正常造血特别是骨髓生成的重要调节剂。TET2的突变和失调有助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展。最近的研究表明,TET2通过促进DNA去甲基化或不依赖其酶促活性,在先天性免疫稳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2020年10月21日,南开大学曹雪涛团队在Protein Cell 在线发表题为“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ET2 in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综述论文,该综述专注于TET2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和信号网络引发和解决炎症中的功能。此外,该综述重点介绍了TET2在各种分子水平上的调控以及相关的炎症性疾病,这将为干预TET2失调引起的病理过程提供见识。

另外,2020年9月9日,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曹雪涛及姜明红共同通讯在PNAS 在线发表题为“LncRNA Malat1 inhibition of TDP43 cleavage suppresses IRF3-initiated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功能上筛选巨噬细胞中不同表达的lncRNA,并确定富含核的lncRNA Malat1作为抗病毒I型IFN产生的负调节剂。该研究发现为控制病毒感染和IFN-I相关的炎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的靶标(点击阅读)。

2020年6月20日,曹雪涛团队在Immunological Reviews 在线发表题为“Nuclear innate sensors for nucleic acids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综述文章,该综述总结了鉴定核酸天然先天性感应蛋白(如hnRNPA2B1,IFI16,SAFA)及其在宿主防御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的最新发现(点击阅读)。

2020年4月9日,南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4) 在线发表题为“COVID-19: immunopat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的观点文章,该文章系统总结了SARS-CoV-2产生的免疫学反应及潜在的治疗方法,这对于进一步认清SARS-CoV-2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同时对于更好的控制COVID-19指引了方向。

wt_a42312020024105743_7b3bf0.jpg

先天性免疫应答对于保护宿主免受感染和伤害至关重要,可以有效而及时地调节宿主以维持免疫稳态。多种表观遗传机制,涉及DNA修饰,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ncRNA)的动态调节,通过建立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特别是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来参与先天免疫应答的精确调节。

作为最典型的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是通过将甲基转移到胞嘧啶以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该修饰在转录沉默和基因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哺乳动物的发育至关重要。DNA甲基化的异常变化与多种病理疾病有关,例如癌症,肥胖症和炎性自身免疫疾病。

作为白血病中发现的染色体易位伴侣,由于其双加氧酶活性,TET家族成员TET1,TET2和TET3被证明是DNA去甲基化的关键调节剂。具体而言,TET酶将5-甲基胞嘧啶(5mC)的甲基氧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5hmC),5-甲酰基胞嘧啶(5fC)和5-羧基胞嘧啶(5caC),从而通过DNA复制或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DG)和碱基切除修复(BER)途径诱导主动和被动DNA去甲基化。

TET蛋白介导的DNA甲基化及其氧化的动态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调节淋巴样和髓样的分化和功能。在先天免疫细胞中,特别是髓样细胞中,在TLR配体刺激后,TET2和TET3的表达远高于TET1,并且TET2的表达增加,而TET3的减少,暗示TET2可能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充当激活诱导的调节剂。

在三个TET家族成员中,TET2被认为是正常造血特别是骨髓生成的重要调节剂。TET2的功能异常已被证实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其他髓样疾病有关。最近,大量研究表明,TET2在免疫应答和炎症的发作和消退过程中,通过调节先天的信号网络和先天的效应子的表达,在各种炎症相关疾病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综述中,概述了TET2在先天免疫中的功能。此外,该综述总结了TET2的调控,从转录,转录后,翻译后到基因特异性靶向方面,以及它与炎症性疾病的关系,从而暗示TET2作为干预炎症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标。

参考消息: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3238-020-00796-6

来源:Plant_ihuman iNature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MTE3MjUyOA==&mid=2247516586&idx=4&sn=7c8e9df94f418735a71d066d2c409740&chksm=fce6f275cb917b63a57b0247289452e5ab9bf14c3cc8cccbd3562b3eedd1ccc377ee74ae68f3#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