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 | 这8个关于粮食的冷知识,你知道吗?

泉州市石狮市科协  |   2020-10-16 18:14

来源:科普石狮

“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是幸福生活的根本,

是国泰民安的重要基石。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

关于粮食,

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01

“五谷不分”是哪“五谷”




“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五谷”的概念如今也不再局限,玉米、红薯、马铃薯在内明朝时期从外国流入的粮食也作为“大概念”融入其中,步入百姓家。



02

山河社稷的“稷”指什么?




“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孟子·尽心下》中便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社为土,稷为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


03

古人怎么吃“米”?




秦汉时期,人们喜欢吃的已不再是蒸饭,而是一种“干饭”。这种干饭与现代干饭不同,是一种晒干没水分的真正干饭。制作方法也特别简单,就是把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


魏晋南北朝时期,现代人们所吃的各式米饭,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出现了。


宋人喜欢用米与其他食材一起做饭,根据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蓬饭、石髓饭、大骨饭、淅米饭。


04

古人怎么吃小麦?




小麦是在夏朝以前通过还“未曾规划”的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告麦”、“食麦”记载,《诗经·周颂》中“贻我来牟”的“来”便是麦子之意。


东汉时期已经有了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为“饼”,因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05

古人怎么储藏粮食?




在古代,粮仓代表着国家的富足稳定,储存和发放粮食毫无疑问是天下大事。一般农户多用瓮、瓦罐等器皿储存粮食,大户人家、地主豪绅则有囤垛和廒间存放粮食。干燥、通风、避光、低温是古人储存粮食的秘诀。


06

谁是粮食中的“移民户”?




当今影视剧中,食物 “穿越”时空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漂洋过海的“外籍”食材事实上也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诸如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看似寻常的粮食,其实都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美洲原生植物,后因其耐贫旱、产量高等种植优势逐渐开始广泛种植,并对缓解人口压力产生了重要作用。此外,花生、辣椒、大蒜、番茄、南瓜等食物也都是“舶来品”!


07

这几种“豆”咋区分?




事实上,各种颜色的豆子可以统称为“大豆”,而黄大豆作为大豆中种植最广泛品种作为主要指代。大豆的种子种皮颜色和粒形分各有不同,大致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大豆、饲料豆五类。其它大豆也包含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


08

如何辨别小麦粉是否变质?




如果发现小麦粉中出现用手搓不开的小粉团,粉质颜色变暗,出现微酸味,说明该小麦粉已经变质,不能食用。购买小麦粉尽量购买小包装,夏季打开包装后尽快食用,未吃完的小麦粉应放置在阴凉、通风、干燥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光盘行动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

我们能做的有很多。

量食而食,当好消费者,

做到均衡饭菜食,不挑食物不贪购,

改变不良消费习惯,

树立低碳消费观,科学文明消费。


来源:福建科协


来源:kepushishi 科普石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NDE3NDgzMA==&mid=2247491739&idx=2&sn=163d5b74bba164b98d6dda9a4e1126e7&chksm=fa33f41acd447d0c87ec23ef2d76ccaf64a918b10a9c37f8ec9130b0051a92b1968e5078eca4#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