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科智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串丽敏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
化肥、农药和农膜是重要的种植业生产资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不合理的投入和不科学的管理,不仅对耕地产出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种植业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加强环境污染防控,以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和高质。
一
存在的问题
种植业农用化学品投入科学合理减量势在必行,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当前种植业源污染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用化学品使用过量问题普遍存在
不同省份的农用化学品使用强度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农用化学品使用总量近几年为下降趋势,但是单位面积的使用量仍然较高,个别地区甚至有增加趋势。农用化学品使用强度存在下调空间。
2、污染防控技术研发缺乏深度与创新
国家对种植业农用化学品污染防控非常重视,有大量研究资金投入,覆盖面较广,但是相关技术研发在创新与研究深度上仍然不够。其主要表现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制和规律不清,难做到精准施控;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等)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尚有未知;农用化学品过量使用的污染防控理论、技术、方法等需要创新;农用化学品投入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研究需要进一步理清。
3、技术培训宣传不到位
农用化学品投入降低显著,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来自种植业面源污染负荷,但是仍然存在技术培训普及宣传不到位,个别地区盲目施肥施药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的投入仍然偏高。据实地调查显示,农民凭经验施肥现象较多,施肥多产量就高,少施肥定会减产的思想普遍存在。技术培训村落覆盖面不全。
二
治理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种植业污染防控仍需要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公众的宣传教育和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1、分作物种类控制施用强度,促进化肥减量增效
农业生产化肥减量增效要从控制化肥增量入手,化肥增量的主要贡献因素来自化肥施用强度的加大。控制化肥增量首先要控制化肥施用强度,建立施肥限量标准。亟需根据目前化肥施用强度主要贡献作物确定化肥减量的可行路径。
一是在种植业主产区,优先控制施肥强度较高且强度上升幅度较大的蔬菜和果树施肥量;
二是重点调控对化肥增量贡献较大的小麦和玉米作物施肥量,通过科学合理调控作物的施肥水平,提高化肥利用效率;
三是对区域进行网格化精准管理,对化肥增量贡献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管控,适时实行轮作休耕制度,通过调整作物种植面积来调整种植结构,合理降低化肥投入总量;
四是适时降低耕地生产强度,完善农作物轮作生产体系,适时休耕。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使其形成良性物质循环。
2、控源头、重监测、强管理促进农药减施增效
一是控源减量。对所用农药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研发并选择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环境风险低的农药品种替代环境高风险农药品种,推荐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建立农药使用限量标准,减少过量农药投入;
二是做好当地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借助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有效提升监测预警水平。结合精准喷药技术设施,使用农药实时减量技术;
三是积极构建农药使用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市场监督,防止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农民手中;建立病虫害联防联控制度,提高区域防控水平;
四是加强农药使用技术与方法培训指导,提高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加强普及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3、提质、创新、重回收促进农膜合理使用
一是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促使农民合理的使用农膜,使用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农膜;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经济实用的可降解农膜,提高研发产品的推广力度和农户接纳程度;
三是制定有效的农膜管理政策和法规,鼓励农民和企业主动从事农膜回收活动,建立较为完善的农膜回收机制;
四是加强农膜回收机械的设备研发,提高农膜回收机械覆盖率,减少人工成本。
从整体来看,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对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提倡农用化学品减量使用已经刻不容缓。在农用化学品污染防控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律、加强农技部门教育培训、加强农民参与程度、扩大规模化种植等措施推动化肥农药农膜减量使用,实现种植业源污染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