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创“中国诺奖”请先忘记诺奖

中国科学报  |   2019-10-16 10:45

每年10月,都是诺贝尔奖大放光彩的时节。而国人的“诺奖情结”,也总在这样的秋天被一再撩动。

特别是吉野彰捧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19年间第19位荣获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日本学者,更是令人不由得比较、反思。

“中国人为什么很难拿到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已经被追问了数十年。尽管这一局面至今未变,但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研实力的进步,国人抱憾诺贝尔奖的不甘,正逐渐被另一种心态所取代。

“我们为什么要追捧诺贝尔奖?”

“难道中国人就不能有自己的民间科学大奖吗?”

随着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达摩院青橙奖等备受瞩目的中国民间科学奖纷纷问世,中国是否即将迎来一个主导游戏规则的时代?

众所周知,很多在国际上最具知名度和认可度的超级科学大奖,如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拉斯克医学奖、图灵奖等,都是民间奖而非政府奖。

这些资深民间科学大奖大多历史悠久,普遍青睐提名推荐制度,重视运行评审过程中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强调“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评委通常都是领域内公认的科学名家。

至于金钱激励的力度,诺贝尔奖、图灵奖等都以奖金丰厚著称。但奖金相对“寒酸”的菲尔兹奖,依然以其专业性和权威性,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相比之下,我国的民间科学奖则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陆续出现。与此同时,受文化心理、经济实力、组织水平等因素所限,长期以来影响力远远低于政府所设的奖项。

而一些知名度和认可度较高的民间科技奖,如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奖等,尽管是由社会人士出资创立的,但最关键的评奖环节还是由政府部门或国家科研机构组织开展。

多年来,一直有人呼吁在中国设立真正民间出资、民间评选,兼具公益性和专业性,能走出国门、赢得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民间科技大奖。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企业、基金会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鼓励民间资金支持科技奖励活动”。

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科技奖也的确开启了一个如火如荼的时代。2016年,自称“中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宣布正式成立,迄今已经举办4届;2018年,阿里巴巴宣布设立达摩院青橙奖,奖励信息技术、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2019年,马化腾联合众多科学家联合发起的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发给了50位不超过45岁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这三个大奖各有侧重,覆盖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专业领域,既有终身荣誉性质的奖项,也有激励和支持年轻学者的奖项,标志着中国的民间科学奖正在逐渐形成更为完善的体系。

其中,未来科学大奖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其本身在设置上也是处处对标诺贝尔奖。

首先在奖项设立和运行上,诺贝尔奖的管理机构是诺贝尔基金会,由指定机构及委员会进行评奖,无论是瑞典和挪威政府,还是设奖机构,都无权参与和干涉评选工作;未来科学大奖也有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监督和资金募集,由科学委员会负责评奖,除此之外,杜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评奖过程进行干涉。

其次,诺贝尔奖的推荐人群体是由海内外享有盛名的2000至3000位知名专家构成的庞大队伍,评审委员会成员也是由几十位领域内著名专家组成;未来科学大奖也邀请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以及各国院士参与提名与评议过程,最终执行评奖的科学委员会也由各领域最知名的华裔科学家组成。可以看到,未来科学大奖在尽可能地追求同行评议和同行认可。

最后,同诺贝尔奖一样,未来科学大奖也具有一定的“终身荣誉”意味,嘉奖的都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大家。

可以看到,未来科学大奖正以诺贝尔奖为标的,追求独立运行、程序合理,同时充分体现科学共同体的意志。而这也是科学探索奖、达摩院青橙奖等近期涌现的民间科学奖新秀所共同具备的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未来科学大奖明确强调“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已经公布的获奖者也都是学界公认的做出重大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但真正的“原创”成果依然比较欠缺。

这里所说的“原创”,是世界上本没有路,全凭科学家的探索,在完全的未知中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正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婷在解说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时所说的,科研就像挖钻石——有人打着探照灯,“啪”的照亮一个地方,告诉别人,这里有钻石,然后大家一起去挖。而在此之前,人们甚至没有想到这里会有矿藏。

诺贝尔奖所授予的,正是那个打探照灯的人。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审视未来科学大奖,以及其他正在努力做大做强的中国民间科学奖,会发现大多数获奖者仍然是最勤奋、最有成效的“采矿者”,真正的“掌灯人”却寥寥无几。

这或许才是国内民间科学大奖跟诺贝尔奖等国际一流民间科学奖相比,最根本的差距所在。

或许,我们不是不了解原创的价值,不是不推崇开拓的勇士,只是中国的确太缺少这样的人才、这样的成果。这与国家近年来才开始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有关,与过去数十年间以“跟跑”“并跑”为主的科研格局有关,也与整个科研氛围仍然急功近利,喜欢追热点、怕坐冷板凳有关。

其实,“中国人能不能拿诺贝尔奖”和“中国能不能有自己的诺贝尔奖”, 是同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当我们的实力足够强时,就既能在别人的游戏里力拔头筹,也能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吸引众人加盟追随。

中国的民间科技大奖正在崛起,背后是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各方社会力量,是科学意识日益提升的中国民众,是越来越有希望孕育原创成果的文化土壤。

适当的时候,让我们铭记诺奖,以足够高的榜样标杆在前进的路上鞭策自己。

适当的时候,让我们忘记诺奖,用最纯粹的探索精神去开垦世界的未知。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0/350221.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解福燕
    0
    随着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达摩院青橙奖等备受瞩目的中国民间科学奖纷纷问世,中国是否即将迎来一个主导游戏规则的时代?
  • 张存岭
    0
    用最纯粹的探索精神去开垦世界的未知
  • 刘向前
    0
    中国的民间科技大奖正在崛起,背后是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各方社会力量,是科学意识日益提升的中国民众,是越来越有希望孕育原创成果的文化土壤。
  • 刘向前
    0
    科研就像挖钻石——有人打着探照灯,“啪”的照亮一个地方,告诉别人,这里有钻石,然后大家一起去挖。而在此之前,人们甚至没有想到这里会有矿藏。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