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9日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约翰·班宁斯特·古迪纳夫,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教授迈克尔·斯坦利·惠廷汉姆,以及日本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在发明锂电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此前一天,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美国的吉姆·皮布尔斯以及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三位宇宙探索者分享。
十月值得期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诺贝尔奖的陆续公布。现在诺贝尔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媒体给足了资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诺贝尔奖。倒也不必讳言,虽然诺贝尔奖有着很强的话题性,但对获奖者其人其成果,一般人了解不多不够深入。
今年已经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的一半颁给了吉姆·皮布尔斯,以表彰其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吉姆·皮布尔斯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有什么研究成果。对宇宙学有兴趣的人,可能听过宇宙大爆炸,而皮布尔斯正是大爆炸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60年代计算了宇宙诞生过程,并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
现在诺贝尔奖公布了,哪怕有着互联网技术的帮助,要想真正了解还是很难。绝大多数人的了解,停留于故事化演绎中。故事好听,有传播力,但科学绝不是讲故事,“打卡式关注”也注定难以持久。
科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在专业度上一骑绝尘,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景给大众。可是,科学是离不开大众的,诺贝尔奖起码具有两层价值,一是在科学内部标识了新高度,二是以其高曝光度,拉近了科学与大众的距离。在大众层面,科学是需要源源生力军的,而大众对科学的好奇,保证了科学的后备力量;科学家虽然有着强大的心灵,但科学是需要社会认可的,大众对诺奖本身的关注,形成了正向的激励机制和阳光的温暖氛围。
对诺贝尔奖的关注,也是对科学的关注。虽然当初尼尔·波兹曼讲的“娱乐至死”一直没有成为现实,但不可否认,社会一直面临着“娱乐至死”的巨大压力。在平时的话题竞争中,科学是屈居于后的,特别是屈居娱乐话题之后。也只有在重大科研成果公布、重大科技奖项颁布之时,科学才会成为主角。不要小看了这种“主角光环”,虽然对其了解可能是片面的肤浅的,但它确实具有高曝光度,拉近了科学与大众的距离,在事实上维系了科学星光。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应该是社会的最核心议题之一。相对于科学家的成果,还应该了解成果背后的科学精神,而诺贝尔奖的颁发,同样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每一个获奖者的科研经历,都可以用不容易来形容。吉姆·皮布尔斯在1960年代就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但后来,有两位科学家偶然发现了“全天空不明低温辐射”,并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皮布尔斯与诺奖擦肩而过。这还是幸运的,一些科学家屡经提名,一次也没获得诺奖,依然不改其志。
诺贝尔奖最起码具有两层价值,一是科学层面的,二是大众层面的。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发,充分释放了科学的魅力,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诺贝尔奖是科学的也是大众的,哪怕不懂也要更多关注诺贝尔奖。因为关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导向。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