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家都在呼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但是批判性思维本就很少在学者自己的写作和机构运行中体现出来。
我们都赞同大学是容纳、发展和实践批判性思维的地方。但不幸的是,那些负责管理高等教育机构和在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工作的人似乎在这一点上并不擅长。
我曾经是英国一所商学院中某高级团队的临时成员,出席过许多会议。有时,会议上呈现的报告充满疑问,提出的策略千奇百怪,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毫无疑义地接受这些报告和策略,仅仅是因为它们来源于权威渠道——校长办公室。
作为学校高级团队内的一员,需要遵守的潜规则就是支持那些甚至连我自己都不相信的倡议和改革计划。如果你要挑战这些“权威”,你就会被贴上“反对变革”的标签。这一指控背后暗含的是对于你作为高级团队成员权利地位的质疑。这样看来,似乎所谓的领导就应该是那些不论变革计划看起来多么错误,但依然支持且领衔变革的人。
我经历过的这些现实与我当时教授MBA学生的策略观大相径庭。我一直试图向他们强调,面对组织性策略时,批判地去思考是多么的重要。不要只看这些策略的表面价值,而要寻求和质疑其最基础的设想。我鼓励他们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模型和理论,从而让他们了解到模型和理论具有局限性的同时也具有优势。然而,在我接触到的高级团队决策的制定中,往往缺少批判性思维,反而用最简单的模型来验证判断他们的决策。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做,我认为他们是失败的。
另外一个反映大学内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例子就是学生评估。社会科学系的学生经常被要求参与批判性研究的。他们通常还要接受批判性评估、批判性分析和批判性研讨的指导。然而,无论是将“批判性”一词写入论文说明中的学者,还是需要证明质量的学生,都不知道“批判性”评估和仅仅只是评估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和教师们最常用的应对措施就是忽略它。学生发现,在他们的学业中,尝试任何形式的批判性思维都具有高风险,因为他们倾向于将批判性与负面印象联系起来。而教师虽然直觉上明白应该让学生通过分析利弊、揭示假设和质疑主张等深入了解遇到的学习素材,但他们同时也知道,这些技能并不容易培养。
要求学生理解批判性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它的形式不能预先知晓。因此,我们很难用标准定义为学生解释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于是对于批判性思维,大家就只是口头上说说,将其作为评估的一项要求,只要不显眼的话就不会过分关注。事实上,学者们也并不总是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批判性思维。
这样的状态无疑是需要改变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和眼光进行研究,大学需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作者:亚历克斯·赖特(系谢菲尔德大学高级讲师,许悦编译)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7/348266.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