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省科协
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不仅是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发展趋势、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近日,在江苏生命健康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暨健康新江北建设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红兵共同探讨生命健康技术和产业的未来。徐建国表示,目前,还有大量的微生物没有被发现,未来重大新发传染病的挑战,是应对新的病原体。开展反向病原学研究,可以预防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徐建国介绍,传统的病原学研究思路是首先出现传染病,分离可疑微生物,通过柯赫三原则确定病原体,进而发现传染源、确定动物宿主、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研究诊断方法和开发疫苗药物,最后制定预防控制技术策略。反向病原学的研究思路则是主动、发现、分离、命名新的微生物,评估新发现微生物的潜在致病性或者公共卫生意义,提出未来可能引起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新微生物目录,研究检测、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的技术、方法、措施、策略等,最终预防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
微生物来到地球的时间比人类早得多,不可能是为了“致病”人类而存在。微生物为了生存而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一些可危害人类,引起疾病。目前,大多数致病性微生物尚未被发现。徐建国介绍,人类分离到的病毒,不到病毒种类的1%,99%是未知的。人类分离到的细菌,远远低于细菌种类的1%。估计真核生物携带大约8700万种病毒,其中约167万种对人具有致病性。青藏高原旱獭、秃鹫等野生动物,每种可携带400~800种细菌,其中至少40~50种已知细菌对人是致病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肠道细菌的99.8%以上是未知的。西班牙科学家估计世界上可能存在1012种原核生物,其中主要是细菌。学术界正式命名的细菌仅有14000种左右。
反向病原学的成功案例包括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温州病毒,山羊无形体、荆门蜱传病毒等研究,都是先发现病原体,后在临床或人群中发现病例。
“一些动物的正常菌群是人类的病原体,比如秃鹫肠道携带大量产气荚膜梭菌;喜马拉雅旱獭携带几乎所有种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包含多种毒力基因,拥有较古老的ECOR组别。此外,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携带出于演化早期的病原体,如旱獭携带喜马拉雅型蜱传脑炎病毒、新型甲肝病毒,以及不分节段的小双节RNA病毒。”徐建国说。
徐建国指出,未来人类病原体大部分为自然疫源性。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与地理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类与野生动物、昆虫等媒介动物的接触机会不断增多。这些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病原体,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播到人和家畜,就会造成新发传染病的频繁发生,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进而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徐建国表示,研究野生动物携带的未知微生物,发现新的微生物,评估其引起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可能性,可以预警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有助于早期采取措施,未雨绸缪,预防将来发生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可以彻底改变有史以来传染病应对的被动局面,实现微生物普查,传染性研究,危险性评估,前瞻性布局,针对性策划,预防疫情发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陶韬)
来源:gh_1d89a2a9e771 江苏省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jU4Mzk2MA==&mid=2247492091&idx=3&sn=0121a6c0a7e02f70102c69f3213ce9be&chksm=fbc07c8cccb7f59accd21e4cef10b99973f68c01bc78957eb91fd79a52cff27e13be94359fa1&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