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生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养殖生态学、海参遗传育种与养殖、海洋牧场建设等研究。
研制了一系列陆基工厂化和浅海增养殖工程设施设备,研发并建立了刺参等重要海水经济动物的多元生态高效增养殖新技术、典型海湾受损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技术,相关设施和技术已经在山东等地沿海得以推广应用。
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近海生态系统失衡,海洋牧场成了应对近海生境退化和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重要手段之一。据2017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增养殖区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较好”的比例分别为91%和9%,而2016年的公报显示该项比例分别为87%和13%,这表明增养殖海域环境状况逐年改善。
山东省作为国内最早建设海洋牧场的省份之一,目前形成了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草)场修复+智能网箱”为主体的“海洋牧场+智慧渔场”版图,综合经济收入全国居首,备受外界瞩目。为进一步了解山东海洋牧场的构建技术方法、流程,遇到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海洋与渔业》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访了对山东海洋牧场发展有深入研究和贡献的常务副所长杨红生研究员。
“建海洋牧场是百年大计,要坚持生态优先”
《海洋与渔业》记者
能否分享一下海洋牧场建设的整个流程?
杨红生:大概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按照本地海洋牧场规划,做好本底调查,包括海底地形测绘、海域环境调查、生物资源调查等,调研细节包括预选海域适不适合投放礁体、适合投放哪些增殖物种、是不是受到陆源污染等,从而评估海区生物承载力;其次,要做海洋牧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研究分析这个海域是否可以建设海洋牧场,对海洋环境是否会造成影响;最后,要把海洋牧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给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就可以缴纳海域使用金并进行建设、投产。牧场建设、运行过程中要进行环境资源数据的长期连续监测,一方面评估建设效果,另一方面也为环境生态灾害提供预警预报,保障牧场生态安全。
《海洋与渔业》记者
海洋牧场在建设过程中,提倡“先场后牧”,如何在一定海域范围内,构建健康的海洋牧场生态系统?
杨红生:所谓“先场后牧”,是指建设海洋牧场,首先要解决受损的生态环境问题,科学地恢复海草床和海藻场,科学地投放人工鱼礁,形成上升流,提升初级生产力,改善生物栖息地是构建海洋牧场的第一步。构建海洋牧场不是说随便扔几块石头就成事儿了,而是必须科学地、规范地、标准地来建设。
海洋牧场构建主要体现在生境修复、资源养护、高效生产和休闲渔业等方面,构建海洋牧场,绝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针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需求来构建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目前我们已经编写出版了《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并制定了一系列构建标准。
最理想的情况是,在海洋牧场建立起来后,不用再通过放流等人工手段去对它实施干预,它的生态结构已经达到合理、平衡。但这在目前的中国海域还很难实现,因为我们的海岸线太长,情况非常复杂,还必须通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来实现。海湾型、岛礁型、滩涂型、离岸型海洋牧场,所有类型的海洋牧场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创新上也有许多成果,如针对近海海草(藻)床受损、产卵场消失等生态系统荒漠化的突出问题,创新了生境构建关键设施与技术,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跨越;针对牧场自然种群补充不足亟待人工修复等关键问题,突破了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修复技术,实现了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的跨越等。
《海洋与渔业》记者
建设海洋牧场,如何评估其海区环境的生物承载力?
杨红生: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限制生物承载力的因子不同,因此生物承载力评估所适用的方法和模型也有所不同。针对大型藻类、贝类、海参等不同物种,目前有基于营养盐限制的承载力评估、基于FARM模型的承载力评估、基于Ecopath模型的承载力评估等多种方法。
营养盐是海洋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化学元素,限制植物生长营养盐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规律性的营养盐限制与初级生产力大小有关,本身可以作为大型藻类生物承载力判定的依据;FARM模型考虑水体的流动及对应的水质物质输运、贝类等个体生长以及种群变动情况,适用于滤食性贝类等生物生长、种群变动和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估;Ecopath模型是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质量平衡模型,通过输入生态系统各生物功能组的生物量、摄食率、生长率、系统食物网矩阵等参数,建立生态系统能流模型,量化生态系统各生态过程的能流量大小,继而基于能量收支平衡原理评估各经济生物承载力大小,该模型还可用于评价和优化渔业政策,评估渔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渔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并提出科学的管理对策。
《海洋与渔业》记者
海洋牧场开发主体在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杨红生:建设海洋牧场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融合、四化同步。首先,必须坚持科技先行,做好本底调查和规划,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牧场的建设者要认识到一个现状,建设海洋牧场短期内不可能有很高的经济收益,眼光一定要长远。据估算,一个海洋牧场从投入建设到收回投资,起码要经历5~7年的时间;另外,建设海洋牧场,海域面积要大一点,尽量多培养出一些处于较高营养级别的生物类群,这样容易形成稳定完整的生态系统。其实,受海况环境和气候多变的影响,海洋牧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有一些海洋牧场没有做好前期评估就去建设,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不高。
建设海洋牧场,要因地制宜,要和谐自然,要切实按照相关规划稳步推进,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在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和环境。要做到“政产学研”的高度融合,企业家与管理部门、科学家多沟通,遵循科学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通过认知自然,与自然共建,实现海域生境修复和资源恢复,让大海变得更加蔚蓝。
“亚热带海域可发展岛礁
资源养护与增殖型海洋牧场”
《海洋与渔业》记者
您近年提出了“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设想,可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个理念?
杨红生:“海岸带生态农牧场”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构建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牧场和浅海生态牧场,营造健康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形成“三场连通”和“三产融合”的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新模式。
海岸带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高度密集区和海陆物质能量交互区,已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带和生态环境脆弱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海岸带陆海生态连通性受损严重,50%以上的滨海湿地已丧失,典型海岸带生境正在或已经遭受严重破坏。通过构建“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盐碱地生态农场将为滩涂生态农牧场提供优质饲料等供给,滩涂生态农牧场将为浅海生态牧场提供健康苗种等支撑,浅海生态牧场将为盐碱地生态农场和滩涂生态农牧场提供功能肥料等支持。通过三场连通,实现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从而构建生态农牧业、精深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三产融合的高效生态经济新模式。
“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建设强调“与自然共建”,突出陆海联动,实施局部区域开发,在保护整体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全局可持续发展。
《海洋与渔业》记者
您心目中理想的“海洋牧场”是什么样子的?
杨红生:我曾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心中的海洋牧场,是一片蔚蓝色的家园,鱼虾贝藻参,应有尽有,自由繁衍生活;我心中的海洋牧场,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观美景,吃海鲜,吹海螺,唱渔歌,孩子们尽情玩耍,老人们悠闲垂钓。”海洋牧场建设不仅仅是新模式,更是一种新业态。当下,海洋牧场建设初见成效,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才刚刚起步。必须坚持理念、设备、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坚持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和工程实施,实现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新认知和重大技术瓶颈的新突破。
未来的蓝色粮仓建设,必须建设生态优先、陆海统筹,实现陆基精准养殖场、滩涂生态农牧场、浅海生态牧场和离岸深水智慧渔场的结合。在陆地科学建设精准养殖场,强调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在6米以浅的区域是滨海湿地或生态红线划定的部分,以保护环境、养护自然资源为主,局部发展生态农牧场;在近海区域,特别是水深6~20米区域,集中建设海洋牧场,20米水深以远的离岸深水区域,可以发展智慧渔场,设置大型抗风浪网箱和大型工船,开展名贵海产品的智能化养殖。
《海洋与渔业》记者
亚热带、热带海域该如何发展海洋牧场?
杨红生:总体说来,道法自然,与自然共建。能保护的,就不用修复;能修复的,就不用重建;要用合理的开发,换取最大规模的保护。亚热带、热带海域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由于缺少高值海产品增养殖产业,需要寻求其他适宜的驱动因素,如发展潜水观光、休闲旅游等。必须系统研究海洋牧场环境监测与评价、选址与布局,生物承载力评估与提升途径,专用设施(人工鱼礁)研制与投放,动物行为学机制与行为控制技术,生境修复与资源养护技术,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技术,渔业资源精准捕捞技术,“一带一路”倡议下海洋牧场的国际合作途径和产业发展模式等。
可考虑发展岛礁资源养护与增殖型海洋牧场,以获取优质海产品资源为建设目标:以热带珊瑚礁海域为建设区域,养护、修复原有珊瑚礁生态系统,适当投放人工鱼礁和抗风浪网箱等辅助设施,筛选适宜经济种类,开展资源增养殖。发展岛礁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以发展海洋休闲旅游业为建设目标:选择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岛礁,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养护、保护型人工鱼礁区建设及景观型人工鱼礁布放,养护恢复生物资源,开展高值经济物种增殖放流,配建陆基或船基旅游保障单元,发展游钓、潜水等旅游产业。
新闻来源:《海洋与渔业》记者 方琼玟 罗茵
来源:CSOL1950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Q3ODA3OA==&mid=2247487136&idx=1&sn=7c60aca07b1759bbf0c59abfcad89332&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