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徘徊在5%”:科技创新要舍得向基础研究倾斜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9-03-12 09:46

487b95.jpg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反映,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占比长期徘徊在5%左右。在3月11日的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对该问题做了回应,称“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是我们的一个短板。”并表示“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是坚定不移的。”

拿中美基础研究投入做对比——“美国在15%左右、中国在5%左右”,坦承自身投入不足,在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态势的背景下,无疑颇显客观理性。

近年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嫦娥探月、北斗组网、航母海试、鲲龙击水……这些也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离不开投入的增加: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118亿元,占比5.68%。成果让人欣喜,进步有目共睹,5.68%的占比也已是历史新高。但这一比重与发达国家15%-20%相比仍有差距。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之外,结构不合理,也是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主要就体现在过度依赖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明显偏低、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正如此次记者会上王志刚部长提到的那样,“美国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都在投,中国的5%基本上是中央财政投的,地方财政和企业投的很少”。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总体上我国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大,但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企业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引进国外技术的模仿创新等外延创新活动中,耗时耗力的基础研究则投入寥寥。长此以往,我国企业研发活动的自主创新活动、研发行为较少,也势必会制约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达成。

而从现实来看,制约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因素也有不少,如技术成果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企业自身研发基础较弱、高技术企业的引领效应发挥不够等。

在此语境下,要激发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基础研究的活力,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就需要对准企业基础研究发展痛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平台效应,用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拆除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藩篱,给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勇气。

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已经走到了前头。浙江省近日出台意见称,进一步完善落实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扶持政策,通过提升发展科创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等措施,实现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的目的。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财政科技投入增幅双下降的县(市),实行“一票否优”。

有些地方在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后,还从中尝到了甜头。以安徽为例,在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同时,全省生产总值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首次登上3万亿台阶。

说到底,科技创新要向“舍得投入”要效果——不只是中央财政要投入,还要引导地方和鼓励企业在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上增加投入。这样才能让科技进步有更稳固的支点,也让社会发展有更强力的助推器。

来源:新京报

作者:梅堂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许礼华
    0
    是的啊
  • 唐开高
    0
  • 何爱华
    0
    ?
  • 周泉水
    0
    学习了
  • 程扶旗
    0
  • 车利锋
    0
  • 何玉慧
    0
  • 娄玉泉
    0
    ?️
  • 周泉水
    0
    学习了
  • 张改莲
    0
    ?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