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运城日报 运城晚报 运城新闻网 官方发布平台
田间地头上课,广阔天地耕耘。
市实验中学有一座——
扎根农田的“少年农学院”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杨学杰

暑假期间,市实验中学的同学们来到他们的“农学院”收获着劳动的果实。(资料照片)
盛夏时节的一天,碧空蓝天,清风徐徐,位于运城市区附近的市实验中学“少年农学院”内,绿油油的蔬菜苗长势良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来自市实验中学的同学们正在田地里给自己栽种的西红柿、茄子、辣椒等蔬菜苗松土、施肥、浇水、支架。孩子们一边快乐地劳动,一边认真听着技术员讲解蔬菜种植的农业知识。“少年菜农们”在田地里劳作着,欢声笑语不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间耕作图。
在学生心里播下劳动的种子
今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意见》《纲要》的出台按下了学生劳动教育的“快进键”。早在2017年,市实验中学在市区附近的农田里给学生们物色了一块几亩大的劳动基地,责成专人负责,招募了生物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菜农做指导,认真策划,制定课程计划,固定参与劳动学习的班级,成立了“运城市实验中学少年农学院”,供全校4000多名学生轮流劳动学习。从那时起,在一些周末,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进行体验劳动。松土、施肥、播种、浇水等等,学生们在感受农民耕作辛苦的同时,还感受庄稼的生长变化,增加农业知识。尤其到了每年暑假期间的周末,学校都会安排一次大型采摘活动,看到自己耕作结出的果实,同学们显得特别高兴!
3年过去了,孩子们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逐渐爱上了田间的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把平时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做人道理与劳动结合起来了。对学生而言,让他们收获最大是:学会了农田劳动,爱上了田野生活,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在每个人的心里播种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的种子。
让劳动教育课上到农田里
为了保障孩子们上好劳动教育课,校长赵克恭有着自己的清晰思路:“这不是让孩子凑热闹,更不是给孩子提供‘三分钟热度’的空间,而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式让孩子们领悟和体味‘劳动光荣’‘劳动幸福’‘劳动快乐’的道理。而且通过劳动实践,增加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在农田里开展劳动教育课意义非凡!”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种子每天变化特点是什么?过去,作为城里的学生,主要是凭借想象和老师描述来完成生物课学习的。“孩子们学习靠的是死记硬背,既费力气还难以理解。”学校生物课教师马艳玲说。“少年农学院”开办后,马老师把生物课上到了地头,她在给孩子们讲解《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要求全班同学每4人一组,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让学生们在7天之内每天按照“发芽数”详细记录,测算发芽率。“孩子们观察记录得很仔细,生怕遗漏每一个发芽的种子,因为他们知道,发芽率超过90%的种子才算是播种成功。”马老师不仅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还和他们一起讨论“除了水以外,空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种子的萌发有哪些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结论。“这样的生物课接地气又有趣,记忆深刻。”同学们纷纷点赞。
几年来,市实验中学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关于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考核评价的意见》等文件,并由学校后勤服务中心和年级管理中心组织研究、实施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实践课程,学校做足了课程设计:有理论配套的知识体系,有实践指导的农科专家,有涉及农田劳动、家务劳动等内容实训场所,有配套的班级对个人的劳动教育考核细则等。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扛起了劳动教育的责任,在校委会上明确提出班主任组织、生物教师指导、班级期末考核的实施方案。
在实践中,该校结合具体的农田劳动,进行科学、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成为“少年农学院”的教学根本,从而奠定了学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基础。
劳动实践助力孩子们成长
注重实践,注重效果,是几年来市实验中学坚持劳动教育课的根本宗旨,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劳动教育让孩子提前接触了社会,甚至对人生有了思考,我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我看到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强大的集体荣誉感!”470班赵源博的妈妈激动地说。“我看见自己栽种的辣椒苗,很有成就感。劳动,让我懂得通过自己的双手种植出来的食物才是最美味的。”479班学生王瑞辰说。
477班班主任刘凯丽老师在谈起劳动教育的收获时说:“学生对劳动的亲身体验和收获是无法在学校里、课本中体验到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要注重实践训练,还要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相信劳动教育一定会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几年,得益于劳动实践,同学们的视野大大拓宽,“育苗心得”“家庭厨艺大比拼”“最美夕阳——爱老敬老活动”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作文层出不穷。“劳动实践让孩子们有话可写,有话愿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成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语文老师高晓蕾说。即便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上网课的学生们劳动也没有停止。在学校开展的家务劳动“露一手”活动中,同学们纷纷晒出了自己制作的一道道菜品、甜点,晒出了自己清扫得干净、整齐的房间……对于劳动的感受,他们快乐的表情包给出了答案。对于快乐劳动,许多家长点赞学校的做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也改变了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认知。“少年农学院”已然成为广大师生和家长心目中的“人生大课堂”。
目前,这所几亩大的“少年农学院”已无法满足学生劳动课需要。前不久,学校又在盐湖区韩家营村与市农业合作社合作建立了耕地面积达1000亩的劳动实践基地,由农民经营,免费供学生使用,种植种类也由过去单一的蔬菜变为庄稼、花卉、苗木等多种植物,市实验中学的“少年农学院”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劳动实践新天地。


☛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下载客户端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 本期责编:毛文琦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4120190001
来源:sxycxww 运城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U3MjA1Mw==&mid=2656926929&idx=7&sn=5b4cab9af607b18ff950937ff383d71d&chksm=bd2c6eab8a5be7bdfb3b1990b8b5c94fc990aedfc17ba948c83dbbaa27695a6a741a78f7fa72#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