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是世界性问题,但不是中国学术界的遮羞布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8-10-30 13:24

timg.jpg

10月27日,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接受中国媒体专访,回应此前发生的哈佛大学撤稿事件、清华大学撤稿事件等热点问题。他指出,“论文作假是世界性难题,并不只发生在中国”。

可以说,霍顿先生的回应直接戳中了学术界的痛点。如何处理、预防论文造假确实是个世界性难题,就连顶级学术杂志如《柳叶刀》也未能幸免。除了公众所熟知的抄袭、代写之外,还有许多难以在第一时间内被察觉的造假手段。

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称南大教授梁莹至少有15篇论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时之间,对中国学术界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不过,虽然防止论文作假确属世界性难题,但这不能被某些人用作中国学术界的遮羞布。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梁莹曾称:“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如果这种荒谬的逻辑在学术界中流行起来,所造成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论文造假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这不代表中国学术界就可以放松自我要求。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因为博士论文不过关而主动辞职。韩国生殖学专家黄禹锡因为论文造假被开除公职,并被判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可见,外国学术界对于造假问题的处理方式是严格而有力的。中国大可借鉴相关做法,整顿学风,以期杜绝造假现象。

防止论文造假的关键还在把关。据霍顿先生介绍,《柳叶刀》的编辑和评审有两大特点。一是具备相当过硬的专业能力,足以给出评判论文的权威意见。二是评审来自世界各地,如此一来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评审人员构成的多元化。这两种模式,若能在中国学术期刊推广,相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除此之外,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即审稿人不会被告知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会得到审稿人真实身份,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审稿的客观公正。一来,审稿人与作者之间产生猫儿腻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二来,审稿人在检验论文原创度的过程中也不会有所顾忌。

目前,新闻中曝光的论文造假事件,大多具有偶然性质。如果各高校依法设立具有学术权威性的机构,接受各方举报并负责处理相关案件,那么造假者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感受到相应的压力,从而将造假行为扼杀于摇篮。试想,若梁莹在学术生涯早期的造假行为,能够得到期刊的及时阻止,或许她就不会在漫长的岁月中走上歧路。

论文造假的问题之所以很难根治,恐怕还与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相关。一味用论文发表数量来评价人才,使不少科研工作者过度追求论文产生的数量而非质量。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出通知,将联手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这一行动就是要改变在唯论文倾向下,容易出论文、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成为香饽饽,核心基础研究却少人问津的不合理现象。相信,没有了“四唯”这一紧箍咒的束缚,学者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工作中去,论文造假现象自然也会日渐减少。

对于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而言,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秉承诚信的处事原则,既是对学术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的爱护。论文造假,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利益,或许能带来暂时的虚名,但最终会让人自食其果。

作者:李勤余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王淼
    0
    严惩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