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2018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600余项最新科技成果纷纷亮相,其中既有能给葡萄缝合“伤口”的手术机器人,也有能读懂“唇语”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有3D打印的19厘米脊柱置换假体……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下,这些集成了前沿创新成果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不仅为经济发展贡献了新动能,也深刻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力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让“双创”拥有了更高“含金量”。
“前沿技术为引领的新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对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英建深有感触。据他介绍:“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中关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新兴领域实现总收入1.9万亿元,占总收入的81.2%。”
而随着创新创业从最初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软创新”逐步升级至以智能硬件为代表的“硬创新”和“软硬”协同创新,创业者也从单一的个体转变为高知识群体协同创新创业,技术成果也不再是从科研院所向企业单向的流动,而变成了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
“今天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创新的黄金时代。”创业者代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AI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首席科学家陈云霁说,他于2016年年初在中关村孵化成立了寒武纪公司,从2016年公司估值1亿美元到今天公司已经达到25亿美元的估值,寒武纪的深度学习处理器也已经应用在各种智能终端中,而这个公司的很多员工都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我的课题组很多成员都去了这个公司,作为他们的一个同事,我也感到非常骄傲。”陈云霁说,他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给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离岗创业等好政策,广大科研人员一定能够在创新创业这条道路上为我们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创业蓬勃发展还带来了人才的聚集,仅在中关村就聚集了外籍人才近万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累计达到4万名。他们又带来了更多创新创业的智力资源,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北京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0.24万件和6.24万件,增幅分别为17%和20%,技术合同成交额2063亿元,同比增长25.2%,北京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占全国的36%,达到90名。
这些高新技术成果又吸引了更多的创业投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在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朱建武看来,经过几年发展,我国创新创业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机制”的跨越,“含金量”越来越高的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
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gh_7baf8471087f 今日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I0MjQzNg==&mid=2653088822&idx=2&sn=20afb2da33c4c8db872559b45b3d1ddb&scene=0#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