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得科学治疗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7-11-21 13:18

20171121131732_c9d619.jpg

近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导、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专家参会的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诊断指南现场研究协调会上, 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这意味着,在明年年中将发布的ICD-11中,游戏障碍将与合成毒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非法药物等列入物质使用及成瘾行为障碍。

游戏成瘾和网瘾是否为精神疾病一直存有争议,之前,游戏成瘾和网瘾还被视为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德伯格(Ivan Goldberg)杜撰出来的疾病。现在世界卫生组织一錘定音为疾病,目的是帮助医生在临床诊疗时及早地辨别干预此类患者。辨别和干预就是诊断和治疗,也即为治疗游戏成瘾提供了依据。这无疑会造成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对网民和网络游戏玩家是全球最多的中国。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而且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4.22亿,较去2016年底增长460万,占整体网民的56.1%。

在这个4.22亿网络游戏用户中,将会有相当一批人可能被诊断为或轻或重的游戏成瘾,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因为,中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4%、23.0%。

由于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较低,容易沉迷于电子游戏,再加上上网的青少年比例数量较大,以及处于受到成人的监护,最容易成为治疗的对象。很多父母感到或面临孩子游戏成瘾或网瘾时,会把孩子送到类似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和豫章书院的机构进行矫正,让孩子受到伤害。

因此,在应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将游戏成瘾定为精神疾病时,中国需要有更为专业和细致的做法,尤其是在诊断和治疗上,既需要专业的标准和资格认定,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其他更为人性化的方式。

而且,即便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成瘾定为精神疾病,也并不意味着某些对人精神和身体都有巨大伤害作用的治疗方式就是可行的合理的,更不意味着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这样的方法,如对成瘾者的电击疗法。

电击疗法又称电休克疗法或电痉挛疗法,之前只是证明适用于其他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无效的严重抑郁症、精神病和伴有严重精神症状的癫痫病患者。而且,在进行这种治疗之前,需要给患者使用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以避免通电后出现抽搐、肌肉颤动、骨折等并发症。

显然,电击疗法仅适用于有严重自杀倾向、暴力倾向的重度抑郁症和精神病患者,而非游戏成瘾的青少年。而且,此前在中国各种治疗网瘾的机构中进行电击疗法之前,并没有对游戏成瘾者使用任何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从而导致被治者在电击过程中出现剧烈的抽搐和疼痛。还有一点被忽视的是,电击疗法必须在专科医院实施,网瘾戒断中心是没有资格和资质进行的。

所以,早在2009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就在其网站公布了《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项治疗。这也意味着,即便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成瘾或网瘾定性为精神疾病,也并不意味着电击疗法的合理合法。

把游戏成瘾定为一种精神疾病也只是对信息时代全球公民的精神健康与疾病情况发生时代性变革后的一种探讨,其中还有很多的机理、理论和做法需要深入和细化,以指导各国对这类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干预。例如,专业界已经在认同游戏成瘾或其他成瘾的机理是“心流”。

心理学家米哈伊•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把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人在心流产生时同时会伴随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行动和想法都与前者流畅衔接在一起,就像玩爵士乐一样。因此,心流有一些特征,如专注于一项活动,这种活动或行为有清楚的目标,有立即的回馈,人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在从事活动时忧虑感消失,活动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等。

因此,即便把游戏成瘾定性为一种精神疾病,也需要从这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入手来干预和治疗,并且需要尝试和采用多种方法,如艺术疗法(包括绘画、舞台剧、合唱等),运动疗法(如游泳、骑马、静坐等)等,自然疗法(如种花、种菜、自己动手洗衣做饭等),而非使用暴力的电击疗法或体罚。

作者:张田勘

来源:观点中国

相关推荐 换一换

  • 杨勇
    0
    可以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