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小麦赤霉病取得关键突破

中国科学院  |   2020-06-15 13:01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防治困难的真菌病害,是农业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近日,记者从山东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孔令让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最新成果: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了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7, 揭示其抗病遗传及分子机制。同时,携带该基因的种质材料被多家单位用于小麦育种,表现出稳定的赤霉病抗性。人类攻克赤霉病迈出关键一步。

孔令让介绍,赤霉病堪称小麦“癌症”,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干瘪,淀粉与蛋白质含量降低,出粉率低,湿面筋含量少,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就失去了食用价值。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世界范围内多次暴发,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更为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介绍,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中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就开始了小麦赤霉病的相关研究,但由于小麦种质资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抗赤霉病育种工作难以取得关键性突破。

1985年,孔令让开始从事长穗偃麦草与小麦的远缘杂交研究。2000年左右,他在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末端发现了携带抗赤霉病的主效基因。2011年,团队对这个基因进行了初定位。2015年团队将携带Fhb7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至栽培小麦,获得了抗赤霉病种质材料。材料被分发到30多家单位用以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改良,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广泛试验。几年的试验调查发现,在多种遗传背景下,Fhb7基因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的抗赤霉病特性,对产量没有负面影响。

目前,携带Fhb7基因的多个小麦新品系已经进入国家预备试验和山东、安徽的区域试验,并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从源头上为赤霉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长期扎根一线的遗传育种人,孔令让对团队的科研成果很欣慰,他说:“只有紧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才能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kj/202006/t20200615_4749997.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