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猫快报】我国学者研制出可回收农药、中国首次成功试航北极西北航道等新看点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17-09-11 16:11

新研究

我国学者研制出可回收农药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题组,研制出一种可回收的pH控释农药,该农药可通过pH调控农药释放,使释放速度与需求速度同步。同时该载体可有效提高农药在植物叶面的附着力,从而显著减少流失、提高农药利用率、延长持效期。国际化工学界知名期刊《化学工程》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新华社

无爆炸风险的水基锂离子电池或将走向实用

近日,美国华人科学家表示,他们研制出一种基于水基电解液的新型锂离子电池,不仅消除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爆炸风险,且能量密度达到传统锂离子电池水平,朝着安全锂离子电池实用化方向迈出一大步。这项工作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王春生教授、杨重寅博士以及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资深化学家许康等人合作完成,论文发表在美国细胞出版社旗下《焦耳》杂志上。——新华网

新看点 

中国首次成功试航北极西北航道

9月6日,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成功穿越北极西北航道,为我国开辟了北美经济圈至东北亚经济圈的海上新通道。北极航道主要包括俄罗斯沿岸的东北航道、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的西北航道和穿越北冰洋中央公海海域的中央航道。至此,作为中国试航北极航道的开路先锋,“雪龙”号已先后完成了对三大北极航道的首次穿越。——新华社

英国自由电子激光加速器CLARA

成功产生第一枚电子

近期,英国科技设施研究理事会的达斯伯瑞实验室正在建造的自由电子激光加速器(FEL)成功射出了第一枚自由电子,标志着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紧凑线性加速器CLARA可以正常工作,CLARA即将投入运行,为人类探索世界打开一个新的窗口。据了解,CLARA产生的第一个电子大约4百万电子伏特,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通过稳定调节,最终将升高到50百万电子伏特,并在年底投入使用。——人民网

“蛇中熊猫”实现仿野外半生态条件下孵化

9月7日,湖南郴州宜章莽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博物馆迎来了10位珍贵的“新生儿”——烙铁头蛇。据悉,这是该国际一级优先保护濒危物种、被誉为“蛇中熊猫”的品种,首次实现在仿野生半生态自然条件下的孵化。据悉,烙铁头蛇于1996年被国际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该蛇种全世界仅剩300—500条,它也是我国17种蝮科毒蛇中体形最大的蛇类。成蛇体重一般达3—4公斤,体长可达2米多,是我国特有的大型巨毒蛇。——《科技日报》

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发现造血干细胞发育关键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首次揭示了N6-甲基腺嘌呤(m6A)甲基化修饰在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中的调控机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科研突破。相关成果北京时间9月7日凌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科研人员认为,该成果不仅首次阐释RNA的表观修饰在血液发育中的关键作用,还将为体外诱导扩增造血干细胞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网

我国科学家发现动力学暗能量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团队与国外相关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暗能量随时间演化的证据。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天文专刊,并配发了解读文章。“我们的研究显示,暗能量的本质可能不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而是某种动力学场。”赵公博说。赵公博表示,暗能量的动力学性质还需要下一代大型巡天观测的证认。——人民网

新智造 

小鼠神经元制成人工智能计算设备模型

可识别气味

近日,在坦桑尼亚举办的全球TED大会上,尼日利亚科学家艾加比展示了一款由小鼠神经元制成的人工智能计算设备模型,其拥有“嗅觉”,能识别出爆炸物以及疾病标记物的气味,可用于机场安检和疾病检测等领域。研究人员表示,这款名为“Koniku Kore”的设备有望成为未来机器人的大脑,而将生物细胞与电子电路整合,有望成为开发模拟大脑的主流手段。——《科技日报》

相关推荐 换一换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