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
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四号交付使用
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于9月25日交付用户投入使用。风云四号卫星综合技术性能国际领先,它的交付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了更新换代。风云四号卫星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并跑”向“领跑”的跨越。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表示,风云四号A星提供的最高500米分辨率可见光云图的图像质量显著提高,还具备解析暴雨天气不同层次水汽输送等能力,预期对一线预报人员判识天气和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人民日报》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顺利完成首次环北冰洋考察
近日,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顺利完成首次环北冰洋考察。本次考察中,科考队员们共实施了7个海冰站位和49个海洋站位作业,开展了以海洋基础环境、海冰、生物多样性、海洋塑料垃圾等要素为重点的多学科综合调查。科考队收集了丰富的冰芯、岩心及生物样品,获取了大量大气、海冰、海洋观测数据和影像资料,推进了我国北极业务化调查体系建设,为北极航道和生态环境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积累了第一手珍贵资料,为助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作出了重要探索。——新华社
新研究
中科院专家成功研制石墨烯“防腐外衣”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员和薛群基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这层石墨烯“防腐外衣”,有望让钢铁材料“抵御”来自热带海洋环境下高盐、高湿及高温的侵袭。目前该成果已通过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鉴定,关键技术指标盐雾寿命超过6000小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已经由宁波中科银亿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中国青年报》
我首台高平均功率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饱和出光
近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高平均功率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装置(CTFEL),在四川成都首次饱和出光。经第三方检测,实验真实可靠且装置运行稳定。我国太赫兹源从此正式进入自由电子激光时代。CTFEL装置是依托科技部支持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相干强太赫兹源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于2011年立项启动。作为一种新型相干强太赫兹光源,CTFEL装置在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科技日报》
新看点
中科院绘出“人造太阳”辐射安全演化图谱
近日,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吴宜灿核安全研究团队,绘制出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的辐射安全演化图谱,编制完成ITER首个中子辐照活化指南,并经ITER国际组织审核发布。中子辐射照射会使部分材料产生放射性,这个过程称为“中子活化”。在聚变堆中,核聚变产生的高能中子引起的活化产物是ITER放射源的重要组成,对ITER装置与人员安全至关重要。ITER是目前国际最大的“人造太阳”实验装置,该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作为人类追逐“聚变能”这一终极清洁能源的关键一步,由七方34国参与实施,投资超过1000亿元。——科学网
新发现
鱼类进化时间轴或将重新建构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中英科学家携手运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DNA分析技术,得出了一个反映辐鳍鱼类系统演化的新的进化树,标志着我们对鱼类演化的理解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通过分析各种体型特征与12种基因的DNA序列,并与相关形态进行比较得出,多鳍鱼属于斯堪尼亚鱼类群。这使得起源于三叠纪的斯堪尼亚鱼,成为多鳍鱼关系最密切的化石近亲。意味着现代辐鳍鱼的起源时间可能比之前预期的更晚,而该发现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那些泥盆纪和三叠纪之间形似辐鳍鱼的化石。——《科技日报》
新抗体能抵御99%艾滋病病毒变种
近日,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制药商赛诺菲,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联合开发了一种新抗体。科学家将三种广泛中和抗体结合起来,制造出了一种更强大的“三重特异性”抗体,其可攻击HIV病毒的三个关键部位,对抗99%的HIV变种,防止灵长类动物受到感染。该抗体已在猴子身上试验成功,人类临床试验将于明年启动。——《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