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王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等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帕米尔—天山的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质学》。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西风环流位置和强度变化,是现今亚洲内陆气候环境变化的主因。西风与帕米尔—天山的相互作用,对干旱区内部气候环境格局的形成演化有重大影响,且可能通过与亚洲季风的协同作用对我国北方气候环境变化产生深远影响。但缺少对地质历史时期西风与帕米尔—天山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研究。
研究团队基于可信的古地磁年代标尺,综合碳酸盐稳定氧同位素、沉积相等证据,发现大约自2500万年前(晚渐新世)起,帕米尔—天山西侧迎风坡气候变湿、碳酸盐氧同位素整体偏负,而东侧背风坡干旱化显著加剧、碳酸盐氧同位素整体偏重。
结合数值模拟和构造证据,研究团队进一步论证了帕米尔—天山部分山体可能在大约2500万年前就已隆升到现代地势海拔高度的75%,即大约3000米,高于3000米临界高度时,就会产生环流效应。这揭示了帕米尔—天山的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作用,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该研究为认识西风—季风协同作用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提供了西风区的长序列地质记录。
来源:中国科学报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5/355096.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