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双龙探极”“双星抱月”、月球地质图 、蛙类化石、新冠病毒攻击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   2020-04-26 16:47

来源: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1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图片来源:三沙卫视



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98天,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考察队圆满完成南极陆地科学考察、工程技术维护以及南极罗斯海、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等相关海域调查,共完成62项既定任务,取得丰硕成果。
——新华网


24月26日晚将出现“双星抱月”奇特天象



天文专家介绍,如果天气晴好,4月26日晚,我国公众将有幸欣赏到“双星抱月”这一奇特天文现象。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4月26日日落后不久,金星如一盏指路明灯悬挂在西北方天空,惹人注目;在金星下方不远处,有一颗橙红色的星星,这是恒星毕宿五。双星仿佛镶嵌在天幕上的两颗宝石,一白一红,一明一亮。随着夜幕降临,一弯蛾眉月将闪亮登场,并在晚8时左右,停在金星和毕宿五之间,形成“双星抱月”的奇特天文现象。
——新华网


3科学家绘制出史上最全面月球地质图 :堪称“巅峰之作”




据外媒报道称,近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月球行星研究所(Lunar Planetary Institute)的科学家联合绘制出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月球地质图。


该图被称为“统一的月球地质图”(1 : 500 万比例),将在第51届月球和行星科学会议期间揭幕,旨在作为研究和分析工作的资源,并有助于将来的地质调查。


——环球网


4南极洲发现首个现存蛙类化石


在南极洲发现首个现存蛙类的化石。图片来源:《科学报告》在线版



欧洲科学家团队报告在南极洲发现首个现存蛙类的化石,这一发现提供了进一步证据,证明了南极半岛在与南部超大陆(冈瓦纳大陆)分离之前拥有暖温带气候。新发现的化石属于“头盔蛙”科,这一化石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对古代南极的全新认识。相关研究报告4月23日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


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托马斯·摩尔斯及其同事,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前往南极半岛西摩岛探险,期间发现了一个髋骨和有纹饰颅骨的化石残骸。这些化石样本大概有4000万年的历史,来自始新世,全都属于智利蟾科,也被称为“头盔蛙”。此前,人类尚未在南极洲发现过属于现存科的冷血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痕迹。


——《科技日报》


5最易被新冠病毒攻击的3种细胞发现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4月23日在《细胞》杂志刊文指出,他们在人体肺部、鼻腔和肠道中,发现了最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攻击的三种细胞类型,还发现冠状病毒可能利用宿主细胞的天然防御能力,劫持一些蛋白供自己使用。他们表示,尽快共享这些数据和发现,将有助于集中力量阐明新冠病毒如何攻击人体,更好地测试现有抗病毒疗法,并帮助科学家研制出应对新冠肺炎的新疗法。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4月22日报道,研究人员称,新冠病毒入侵细胞需要两大关键“帮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TMPRSS2蛋白酶。ACE2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受体,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通过劫持ACE2入侵人体;TMPRSS2会激活刺突蛋白帮助病毒入侵人体。但哪些细胞会表达这两类蛋白一直是未解之谜。


——《科技日报》

来源:BDSKXJSXH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wOTc4NjI5Mg==&mid=2247488586&idx=3&sn=a80b09295f460c844e6e669f73024164&chksm=f90db591ce7a3c87b410efd580e1c89225396e043a436096f85a133275833546ae0eb69fb260&scene=27#wechat_redirect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