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见未来
首届科技工作者日特别节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们胸怀报国之志毅然回到祖国,用毕生心血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他们的精神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如今,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今天,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近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们,感受他们的青春与梦想。
2017年5月23日,中国科协举办了“创新竞争先—青年勇担当”青年人才托举交流会。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于2015年正式启动,旨在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两年来,已有388名青年学者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覆盖了主要的学科专业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神经细胞受损伤后很难自我修复,因此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神经损伤修复也一直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2011年,年仅29岁的王琳,毅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美国大学提供的优厚待遇,回到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起我国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她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寻找适用于外周神经修复的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王琳和她的团队锐意创新、勇于进取,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研制出丝胶神经导管,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可以用于修复外周神经损伤,填补了这一世界领域的空白。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成功发射,之后顺利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动交会对接,令世人瞩目。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然而,在圆满完成天舟任务的背后,又有着怎样扣人心弦的故事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分析计算、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
天舟任务从项目设立到圆满完成,历时三年,饱含着航天飞控人的汗水和泪水。
姜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工程师。三年前,天舟项目成立之初,姜萍荣幸地加入到这项任务中。但那时她已经怀孕三个月了,为了不影响天舟任务的进展,姜萍克服身体的不适,坚持工作到生产前的最后一天。
陈俊刚,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工程师。他所在的科组是整个任务团队最后一道关卡,直接面对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飞行器。具体工作就是把各项任务语言,转换为天舟飞行器能够识别的二进制代码,转送给天舟完成指令。
朱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高级工程师。在“天舟一号”升空的那天,既是他女儿的生日,也是他父亲的忌日。朱华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认真完成了任务,他以实际行动为年轻的同事做出了表率。
正
是以他们为代表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
本集节目现场邀请到了两位刚刚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的嘉宾,跟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在科技工作中的经历和感悟。
一位是来自于国防科工局的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
一位是来自于中国航天技术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的长征七号火箭的总设计师范瑞祥。
作为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又是如何攻克和解决的?是什么精神支持着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争先、拼搏奉献,且听两位嘉宾的讲述......
想知道更多精彩锁定5月30-6月3日播出的《创见未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别节目》,不一样的大咖带你看科技。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别节目
《创见未来》
播出时间:5月30日 22:31
5月31日-6月3日 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