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BG资讯
清华等团队从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发现新冠病毒抑制剂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在论文预印本网站BioRxiv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团队通过对蝙蝠细胞的两万多个基因进行系统全面的筛查,确定了数十个病毒复制所依赖的关键蝙蝠基因,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研究团队最终发现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剂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复制。他们认为,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助力新冠病毒药物研发,有力抗击疫情,更为人类未来抗击突发病毒流行打下基础。
可拦截强紫外线!我学者发现石墨炔“神奇功能”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低维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在光学非线性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他们发现石墨炔具有优异的紫外非线性特性,可“恰到好处”地吸收紫外线。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纳米尺度》上。此外,课题组还发现:碲烯作为另外一种新型二维材料,也具有一定的紫外非线性特性。研究团队的张芳博士告诉记者,虽然碲烯紫外非线性特性不如石墨炔那么强,但是碲烯可以在更宽泛的光谱范围表现出非线性防护特性。
晏敏皓:将核废物放进“安全匣”
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修复材料国际研究中心,为解决高放废液(高放射性、高酸、高离子浓度)高效安全处理处置这一世界性难题,在该中心主任晏敏皓研究员的带领下,他们设计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高选择吸附效率、高稳定性、低成本等特点,可工业化生产的特种树脂材料,即将投入生产。在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与处置方面,晏敏皓带领团队针对放射性废液尤其是高放废液处理中的痛点与难点,通过巧妙的分子/纳米结构设计,制备出在极端环境(高酸、高放射性、高离子浓度)下,高效、高选择性吸附/萃取高放射性元素(钚、镅等)的新材料,且实现了工业化量产。
美媒:乌贼可以在细胞核外编辑遗传物质
据美国科学新闻网站近日报道,近海长鳍乌贼是最早已知能够在神经细胞核外面微调核糖核酸(RNA)链的动物。这些被称为RNA信使(mRNA)的基因信差携带着构建蛋白质的细胞蓝图。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学家乔舒亚·罗森塔尔说,了解乌贼在神经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的方式,会有助于研究人员利用这项技能,通过对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来开发针对慢性疼痛等健康问题的疗法。
新的血液分析“可能会检测出50种癌症”
科学家的结论被发布在《肿瘤学年鉴》杂志上。这项科学资料的作者说,使用新方法的的失误率为0.7%。预计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国家筛查计划上。专家解释说,在有肿瘤时细胞外的DNA会出现在人体内。这种分析可以将其从健康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并评估出分子中的异常甲基化。医生用这种方式可以弄清细胞是否属于肿瘤和在人体内形成的位置。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进行了这项研究。科学家们希望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使血液检测有效对早期肿瘤疾病进行诊断。
来源:BeanGoNews CBG资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Q0NjUwMg==&mid=2247499892&idx=4&sn=5f28fb223897a3cef83f27740335c641&chksm=ec3cc13ddb4b482bea65d22633d497b74ae33800f72b29628377cc92e2953821e4700638056e#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