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协】童心抗疫,上海市科协新民科学咖啡馆关注“宅娃心事”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0-03-17 15:47

3月12日,新民健康大讲堂暨新民科学咖啡馆特别专场——“抗疫时期的心理援助”系列大直播第二期聚焦“童心抗疫”,特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杜亚松,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物质依赖与成瘾学科带头人赵敏担任主讲嘉宾,为青少年儿童和家长们在疫情中如何合理调适心态、在家宅久了如何避免网络成瘾等问题“支招““开方”。本期活动由上海市科协联合市卫健委、市体育局、新民晚报社共同主办。

疫情期间,孩子居家学习、家长居家办公,家人间亲密的交流增加,但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越发突出。有的家长希望利用这个假期让孩子“超前学”“多学习”,有的家长过度控制、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心病”可能源于不良的亲子沟通。对每个人而言,疫情发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全新的,害怕、难过、焦虑都是正常的应激情绪。专家指出,家长首先要直面自己的情绪,自己不能先“慌不择路“,乱说、乱传不实信息,要学会淡定、冷静处理,做好孩子情绪的“定海神针”,而不是将自身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缺乏同伴、老师面对面的接触,“宅”家生活缺少私人空间等一系列疫情引发的应激情况,正对儿童和青少年产生显著的影响。专家指出,从最初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到长期居家导致的亲子冲突,再到现今“停课不停学“带来的学业压力,以及未来将遇到的疫情结束后的开学压力,孩子的“心病”也在发生变化。要抓住疫情发生的教育契机,让孩子理解何为“重大的事件”,教育孩子什么是“大爱”。在国家面临疫情的时候,考一个好成绩、过年收一个红包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孩子亲身经历、亲眼看到全国人民支持武汉、支持湖北,才能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怎么体现出来。

专家建议,与其过度陪伴,不妨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家长要尊重孩子自主选择,通过引导使他们在这段特殊时期里有所成长。比如教孩子如何从疫情相关的海量信息中做好筛选,学会判断消息的真伪;教孩子生活自理,学着打扫卫生、洗碗、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未来将这些技能迁移到学校生活中;教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自我规划和管理等。

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制定细化的学习、生活计划和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容易执行,比如:设定半小时里背诵多少单词。目标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并且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的难度不大。宏观目标可划分为长期、中期、短期,有具体的截止时间,方便孩子回顾自己的目标,检查完成的情况。专家强调,时间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坚持,形成良好的习惯。在目标逐渐完成的成就感中,孩子能产生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针对“宅家”时期,家长最担心的孩子网络成瘾问题,专家表示,家长应理智对待网络、游戏的客观存在,既不要一见到孩子上网、玩游戏就过度紧张,视之为洪水猛兽,也不要过于疏忽,导致孩子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家长不妨先自查原因,是否在孩子幼年时图省心让平板电脑成为孩子的亲密“玩伴”?是否疏于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何把孩子从大“网”中拉出来?专家建议,应尽量让孩子维持既往的规律生活,并设定一些小任务,不要强迫孩子完成不想做的事情;学一种技能、听一段音乐、读一本书、学一些厨艺、做一些体育运动,让孩子知道除了网络之外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同伴支持也很重要,要试着了解孩子,同时利用QQ、微信等社交媒体,帮助孩子和同伴建立联系,鼓励他们适度地线上聚会,享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葛繁丽)

上海市科协供稿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