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公示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5]56号)的精神和要求,经学会常务理事、学术支持单位提名,常务理事会研究和审议,拟推荐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罗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雯研究员为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现对候选人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期8月13日至8月19日。
在公示期间若对候选人有异议,请实名向中国心理学会秘书处反映。
候选人情况介绍
罗欢,女,1977年6月出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罗欢研究员自2007年回国后已独立从事科研8年,主持多项自然科学基金,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系列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包括PLoS Biology, Current Biology和2篇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因为这些突出的独立工作,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起),并于2015年应邀担任国际刊物《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副主编。她从事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视听觉认知的神经机制。她采用脑成像观察人类大脑活动,原创性发现:人脑对于连续自然视听觉信息流的输入(例如语音流、电影片段等)并不是直觉所认为的连续处理,而是采用在时间上分割成组块的离散化处理;这种离散化是通过脑神经振荡机制来实现的;这一离散化过程在语音识别、视听觉融合以及学习记忆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该工作开创性地揭示了神经振荡机制在人视听认知中的核心地位,发表以来产生重要影响,SCI他引200余次,被大量核心综述文章引用。近年里,根据她以往神经振荡机制的发现,她进一步通过一种全新的认知心理学方法探索人类认知行为的时间结构,开创性发现:人类认知行为包含大量以往没有发现的动态结构,被她命名为“行为振荡”;行为振荡和脑神经振荡活动具有很多相似特征;以往的经典认知行为结果只是“行为振荡”的缓慢平滑近似,是“冰山一角”。该成果彻底改变了经典认知心理学对认知行为的看法,为全面理解人的认知行为提供了全新的动态思路。发表以来迅速收到广泛关注,她应邀在一年一度的世界视觉科学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周雯,女,1982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周雯研究员主要利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从事人类嗅觉研究,搭建了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人类嗅觉的研究平台,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包括3篇Current Biology、2篇Journal of Neuroscience、以及2篇心理学实证研究领域最顶尖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等等。研究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重视,被Science, Nature Neuroscience, Current Bi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以及心理学权威的综述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等引用和述评,更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Nature (2010)、Science (2014)、The New York Times (2009a, 2009b)、Time (2014)、National Geographic (2009, 2011)、Scientific American (2014)等多家国际知名媒体予以了专题报道。主要学术贡献概括如下:1)发现了嗅觉系统内的知觉竞争现象,证实其与感官噪音无关,是由外周和中枢的嗅觉适应造成的,从而为研究嗅觉系统的工作机制及嗅觉意识的基础提供了全新的途径。2)发现人体分泌的汗液携带并可在人类个体间有效传递情绪性信息,这种情绪性化学线索部分由右侧眶额皮质编码。此外,人体分泌物中的类固醇物质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分别携带明确的男性和女性信息,对该性别信息的无意识解码与接受者的性别及性取向有关。研究工作在行为和神经层面上系统的阐释了嗅觉媒介的人类社会信息交流。3)发现嗅觉对视觉信息的调控在大脑的初级加工阶段就已发生,对客体的知觉显著性的计算同时权衡视觉与嗅觉输入,从而凸显了嗅觉通道在人类感知觉体验中所扮演的角色,挑战了嗅觉是一个退化、次要的感官这样的传统观点。
来源:中国心理学会
原文链接:http://www.cpsbeijing.org/cn/news01.php?type=4&sortid2=152&id=481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