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环视界
原标题:Nature Communications:福建农林大学在卤素钙钛矿进入土壤后对植物的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吕健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在线发表了题为“Biological impact of lead from halide perovskites reveals the risk of introducing a safe threshold”的研究论文。该论文以盆栽实验模拟了卤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进入土壤后,对几种典型植物(薄荷、辣椒、白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卤素钙钛矿是当前太阳能电池、发光二级管、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性能优异且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常使用含铅化合物作为其吸收剂/光敏剂。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铅化合物(无机或有机)均为水溶性,在环境中呈自由态,容易被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从而影响生命健康。然而,对于组件中的无机或有机离子进入环境后,将对植物产生怎样的影响,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及详细的数据支撑。
研究发现电池组件中浸出的铅离子进入土壤后,因被植物所吸收而进入食物链,相对于其他人类活动带入环境中的铅,其迁移性要高10倍以上。而作为铅的替代选择,含锡卤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环境风险较小,也更加安全。因此,在当前钙钛矿研究的热潮中,应当加强对钙钛矿电池组件的风险管控,制定更加严格的处理处置标准,并呼吁选择惰性相对更高的金属以替代前期研究所使用的铅离子,降低对环境风险,提升太阳能电池的环境安全性。
福建农林大学为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曹海雷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吕健教授与福州大学魏明灯教授、德国柏林亥姆霍兹材料与能源中心Antonio Abat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焦文斌参与了此研究项目。该研究得到了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以及校杰青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910-y来源:nhsj-wx 农环视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1NzM0MjI1NQ==&mid=2247487851&idx=1&sn=5eaf4b1a52662dd47e60d153af9d0857&chksm=fc361a2bcb41933d927adcde67694428f6e3669bc2638a83c6bfd4713af6d7a98a8d9bdee07c#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