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rainnews
1,体内微生物能重组人体!Nature最新论文发表重磅成果
来源:生物通
我们体内微生物群落包括生存在我们体内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这些生物与从炎症性肠病,到运动成绩等一切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创建了有史以来第一张小鼠每个器官中所有分子的图谱,以及它们被微生物修饰的方式。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微生物控制着小鼠和人体内胆汁酸的结构。这一发现公布在2月26日Nature杂志上,由圣地亚哥分校斯卡格斯药学院质谱创新中心教授兼主任Pieter Dorrestein博士和Robert Quinn博士领导完成。
Dorrestein说,当改变胆汁酸等分子的结构时,可以改变细胞之间的对话方式,以及在某个时间打开或关闭哪些基因。这可能会对身体功能和疾病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阅读链接:
体内微生物能重组人体!Nature最新论文发表重磅成果
2,Nature | 汪菲/王开宇等揭示昆虫产卵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来源:BioArt昆虫究竟通过怎样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来决定其产卵的时刻和地点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2020年2月26日,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Janelia研究园区的Barry Dickson教授实验室在Nature上发表文章 Neural circuitry linking mating and egg laying in Drosophila females ,利用黑腹果蝇这一种遗传学模式生物进行了研究,首次在神经环路层面解释了控制昆虫产卵行为的生物学机制。经过大规模的行为学筛查,研究者在果蝇大脑中发现了一群对产卵行为至关重要的神经细胞。如果人为地将这群细胞激活,雌蝇会立刻开始产卵;相反,如果将这群细胞的活性抑制,雌蝇则会完全丧失产卵的能力。基于上述结果,作者将这群细胞命名为控制产卵的下行细胞,简称oviDN(oviposition descending neuron)。阅读链接:Nature | 汪菲/王开宇等揭示昆虫产卵的神经生物学机制3,Genome Research | 吕万革团队揭示调控神经胶质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新机制
来源:BioArt
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目前临床治疗神经胶质瘤的常用药物,其具有相对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然而神经胶质瘤的TMZ抗药性一直是制约TMZ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难题。
2月21日,Genome Research杂志发表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吕万革教授课题组题为A HOTAIR regulatory element modulates glioma cell sensitivity to temozolomide through long-range regulation of multiple target genes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位于HOTAIR基因区域的调控元件通过染色质三维结构远程调控靶基因从而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敏感性,揭示了调控神经胶质瘤对TMZ敏感性的新机制。
阅读链接:
Genome Research | 吕万革团队揭示调控神经胶质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新机制
5,Nature子刊:基于多模态研究的面孔识别网络的构建
来源:思影科技
面部处理支持我们识别朋友和敌人、形成部落和理解面部肌肉组织变化的情感含义的能力。这一技能依赖于大脑区域的分布式网络。在这里,作者将解剖学和功能连接测量与行为测定相结合,创建一个面部连接体的全脑模型。
本文分析了关键特性,如网络拓扑结构和纤维组成。作者提出了一个有三个核心流的神经认知模型;沿着这些流的面部处理以平行和交互的方式发生。虽然远距离白质连接通道很重要,但面孔识别网络主要是短距离白质纤维。最后,本文提供的证据表明,众所周知的面部处理的右侧偏侧来自于大脑半球内和半球间的连接不平衡。
总之,人脸网络依赖于高度结构化的纤维束之间的动态通信,从而支持行为和认知的连贯的人脸处理。这篇文章发表在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杂志上。
阅读链接:
Nature子刊:基于多模态研究的面孔识别网络的构建
6,治疗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多大剂量效果好?
来源:精神时间
通过复习分析既往相关文献,使用新的统计学手段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反应关系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科研课题。对此,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学系的 Leucht 博士做了一项 meta 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 2019 年 12 月的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中。研究基于既往研究,旨在报告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检索了多个学术数据库,筛选了既往所有关于 20 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和氟哌啶醇(口服和长效针剂 LAI)用于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的安慰剂对照、剂量反应研究。研究提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的患者中,高于 95% 有效剂量或不能提高治疗收效。对某些药物而言,比目前许可剂量更高剂量的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佐实。一线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可借助上述数据报告确定具体使用剂量,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合理调整患者用药方案。
阅读链接:
治疗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多大剂量效果好?
8,权威发布:《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自 2001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十大突破性技术”,这份在全球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榜单曾精准预测了脑机接口、智能手表、癌症基因疗法、深度学习等诸多热门技术的崛起。今年榜单详细内容解读:防黑互联网 、超个性化药物、数字货币 、抗衰老药物 、人工智能发现分子、超级星座卫星 、量子优越性、 微型人工智能、差分隐私、气候变化归因。
来源:brainnews brainnews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ODEyOTE3OQ==&mid=2649570762&idx=4&sn=8b2405916bf90e9d437275ab2218d515&chksm=f2eddb3ec59a5228dbd90145ddd0e7d953f921218321ab8455077bc793a85ff481a3c488acd6#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