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抗癌细胞在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效果安全且持久;蚊子用热感寻找目标

ScienceAAAS  |   2020-02-07 15:28

来源:ScienceAAAS

CRISPR编辑抗癌细胞,I期临床试验显示效果安全且持久

在美国首次于晚期癌症患者体内测试CRISPR基因编辑之后,研究人员报告说,这些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副作用,而基因改造的T细胞在他们的体内持续存在了几个月。

这项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提示,基因编辑法是安全可行的,而在此之前还一直不甚确定;这些发现代表的是朝着用基因编辑来帮助患者免疫系统攻击癌症的这一终极目标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CRISPR-Cas9基因编辑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它能提高人类T细胞天然的抗癌能力。尽管经基因工程改造的T细胞疗法极大地促进了癌症治疗,但用CRISPR-Cas9编辑的T细胞一旦被重新注入人体后是否能被耐受并存活则一直不清楚。

在这里,Edward A. Stadtmauer和同事聚焦于3名对标准治疗已无反应的年逾60岁的晚期癌症病人,试图对其进行这一试验。他们从这些患者的血液中除去了T淋巴细胞,并用CRISPR从这些细胞中删除了可能干扰免疫系统抗癌能力的基因。

研究人员接着用一种病毒来武装这些T细胞以攻击一种通常见于癌细胞上的蛋白质—NY-ESO-1。他们将这些细胞灌注回患者体内,并对植入的细胞和其持久性进行了监测。

据作者报告,没有发现毒性相关性副作用,而在输注后长达9个月的时间内仍可检测到改造的T细胞。这项工作建立在较早的由Dr. Carl June主导的开发过继性T细胞疗法的研究基础之上;Carl June也是本研究的一份子。

Jennifer Hamilton和Jennifer Doudna在相关《视角》中写道:“这些发现为细胞工程领域就安全生产和给予非免疫原性基因改编体细胞提供了指南。”他们补充说:“这项研究仍未得到解答的一大问题是,经基因编辑的改造T细胞是否对晚期癌症有效”。

他们还同时指出,Stadtmauer和同事的这项研究受限于2016年可得到的编辑规程,按后者得到的基因编辑T细胞的功效可能不如当今能用的较新技术所得到的基因编辑T细胞那么有效。

对污水进行测序监测抗菌素耐药性

根据对人类下水道污物所进行的宏基因组测序,Frank Aarestrup和Mark Woolhouse在这篇《视角》中倡导立即建立一个全球抗菌素耐药性监测系统

目前大多数抗菌素耐药性(AMR)的监测方法都聚焦于临床环境中的住院患者。据作者披露,这些方法可能导致对健康人中或对绝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治疗中AMR的扩散的偏颇理解和低估。

这些作者说,未经处理的污物或能提供一种具强大潜力的、伴随临床AMR监测的工具。它以不具名方式将来自大型、多元人群的材料(用其它方式则无法监测这些材料)合并在一起。这种方法已被用于评估毒品、药品、酒精、尼古丁和咖啡因的使用以及用于对脊髓灰质炎的监测。

此外,最近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已经证明,可以通过检测污水来描述人群中AMR基因的完整概貌。据Aarestrup和Woolhouse披露,基于污水的AMR监测将是目前对抗全球范围内AMR举措的一个有价值的补充。

他们提议,这样的系统还可用于识别和追踪其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包括新型的和紧急的肠道及食源性病原体。作者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有效的连续监测系统的年度花费不到100万美元,这比常规监测的年度成本要便宜得多。

小胶质细胞可调节成年脑中的遗忘

一项在小鼠中所做的新研究披露,忘却记忆(无论好坏)的能力,取决于小胶质细胞和其减弱和消除连接记忆痕迹神经元突触的倾向

这些发现回答了关于小胶质细胞(已知在脑发育中颇为活跃)是否也会影响以后生活中的遗忘问题;它们提出了记忆消除的一种重要机制,并可能有助于我们对遗忘和失忆的理解。

人们认为,我们的脑会以记忆印迹(即由动态突触回路缀合在一起的神经元集合)来编码和存储记忆。通过这些突触连接的记忆印迹的再激活令我们能够回忆特定的记忆;无法重新激活记忆印迹则会导致相关记忆的丢失。脑内的突触连接是高度动态的。突触回路的重新连线可能会通过削弱或切断连接记忆印迹细胞的网络而促成先前形成记忆的丢失。

小胶质细胞是脑中驻留的巨噬细胞,它们在脑发育过程中负责修剪过多的突触,并在整个一生中对突触动态进行调控。然而,尚不清楚的是,小胶质细胞活动是否也能调节成年脑的遗忘和记忆消除。

Chao Wang和同事在经过记忆力训练的健康小鼠脑中对小胶质细胞和记忆印迹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操控,旨在揭示它们在调控遗忘中的作用。作者证明,减少小胶质细胞或抑制其活性可防止遗忘。

这些发现提示,完整的小胶质细胞可介导记忆印迹细胞的分离,导致相关记忆的退化及最终的消失。抑制印迹细胞的活性也会促进小胶质细胞对印迹细胞突触的消除,导致不甚活跃的记忆被遗忘。

蚊子用祖传冷却感受器来热定位

在造成疟疾传播的蚊子中,其逐热行为(这是蚊虫定位并在温血宿主身上吸血的关键能力)依赖于一种热感受器,热感受器原本的功能是专注于避热(以帮助蚊虫保持凉爽)。

如今,该感受器已连线成为进行热定位(以帮助蚊虫寻找其下一餐)的感受器。一项新的研究报告了这一发现;它提出,一种可阻断蚊虫逐热的方法或能有助于指导研发控制蚊媒疾病(如疟疾)的新方法。

在所有的昆虫介体中,蚊子可能是最出名的,它会传播多种不同的病原体。已经证明,通过疫苗或其使用杀虫剂的蚊虫-介体的做法颇为困难,令研究人员只能寻求替代性方法。就像其它传播疾病的昆虫一样,蚊子会用专门的感受器来感知宿主体热,旨在瞄准其下一餐的血源。然而,其逐热行为的分子基础仍属未知。

Chloe Greppi和同事对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的祖传性冷却激活受体是否在感热中扮演某种角色进行了评估;冈比亚按蚊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传播疟疾的主要蚊媒。

使用全基因组分析和被标记的CRISPR-Cas9突变体,Greppi等人确定了在进化上保守的感觉性热感受器IR21a是逐热行为的关键驱动因子。在其它昆虫中,Ir21a是一种冷却感受器并能介导避热,令昆虫能维持最佳体温。

据作者披露,冈比亚按蚊的吸血演变涉及对这一祖传性热感受器的用途变更以易化温热感测。虽然阻断Ir21a不能完全彻底地终止其逐热行为,但它显著降低了雌性蚊子寻找血源的能力。

Claudio Lazzari在相关的《视角》中写道:“由于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化学感受,热感受一直是媒介生物学中相对被忽视的一个方面。”Lazzari说,确定热感根源为控制媒介传播疾病开启了研究途径及多种可能性。

来源:Science-AAAS ScienceAAAS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DY3NzQ2Mg==&mid=2247489597&idx=1&sn=484e96be3a4e7641976915ad7c966125&chksm=eb113384dc66ba921cb7c9bb2f881034aa50e440c535b129af58681cd73b18592633086d9f9c#rd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