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举行 院士专家热议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4-09-02 16:58

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近日,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暨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在北京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理事长郑南宁在欢迎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因其而焕发生机。然而,技术进步在为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要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智慧与创新能力的新人。创新来源于创造力的培育,把想象与创造融入劳动技能培养中,才能真正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辛兵表示,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是保障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我们需要大力加强科教合作,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真正成长为未来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在致辞中建议,大赛应把准科技发展方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建设智能教育发展共同体;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工智能规范。

大会报告环节,郑南宁在题为“AI赋能教育的知识生产与创造力培养”的报告中谈到,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有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数据隐私和安全、教育资源不平等、过度依赖AI、缺乏情感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减弱等问题。因此,把人类的诉求、生命的意义、文化和心理的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一个可追溯、可视和可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轻松使用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是应对智能时代必须有的教育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在题为“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认识与思考”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赋能一切的新质生产力,以及正在打造未来教育新形态,未来教育呈现出互教互学、虚实一体、个性伴随等特点。AI赋能科学教育的关键是创建新场景、新应用,例如提供沉浸式教学、个性化服务、综合性测评等,深刻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目的,重视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掀起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大模型技术通用、能力全面,为通用人工智能带来曙光。他认为,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基于自主技术体系和工程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具备基础理论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AI原生思维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认为,大模型的“智能涌现”推动了AI技术飞跃,也引发了国内外大模型发展浪潮,但通用大模型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例如大模型的可信可解释问题、端到端等新框架推广性问题、大模型个性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支撑大模型的算力集群建设问题等。

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浪从人工智能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作用及相关影响出发,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智能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

2024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暨2023-2024学年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以“智引教育未来 创领新质生产”为主题,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哈尔滨工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承办。

(主办方供图)


  • 张辉
    0
    科界是很好的APP,使我学习,使我进步,感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聚科技力量
  • 贾献梅
    0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
  • 张存岭
    0
    逐梦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奋进向未来
  • 候美英
    0
    了解最新科技资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感谢科界!
  • 吴咏芳
    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好书,好读书
  • 王震宇
    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好书,。好读书
  • 曹映晖
    0
    创新来源于创造力的培育,把想象与创造融入劳动技能培养中,才能真正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 曹映晖
    0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因其而焕发生机。
  • 陈小荣
    0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学习科学知识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