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鲍良弼提供,文案由合肥工业大学“芯青年”学风涵养工作室提供)
【照片里的科学家精神】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甘做一颗螺丝钉,时刻把报国理想刻印在心上。”如今已90岁高龄,在工作岗位上奉献70载的鲍良弼如是说。
1951年,16岁的鲍良弼考入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前身)。其间,学校为了进一步发展,挑选部分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外派深造。鲍良弼被选中,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物理系进修三年,这三年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教学科研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0年,鲍良弼阅读《科学画报》时了解到国外已经将激光技术用于军事工业。他认为学校也可以开展相关研究,服务国家发展。于是,他向所在的合肥工业大学建议开展激光研究。为成功说服校领导,他多次提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学校认可了他的建议,并让他带头组建激光研究小组。
鲍良弼亲自挑人,激光研究小组成员的专业涵盖了物理、机械、电气等多个领域。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很多仪器设备缺乏,但这并不能阻挡激光研究小组的科研热情,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激光研究小组克服重重困难,在1970年国庆前夕,就打出了第一束激光。
鲍良弼和他的激光研究小组是那一代工大人“想尽办法搞创新,踏踏实实干事业”的写照,“工业报国”的理想印刻在每个人心中。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激光研究小组发展为激光科研室、激光研究所,先后完成了20多项研究,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9项。
以下这张图片是1972年激光研究小组与安徽省立医院合作研发眼科激光虹膜切除仪时,小组成员向安徽省立医院眼科医生请教眼睛结构、眼病机理的场景(前排右二为鲍良弼)。该眼科激光虹膜切除仪生产近百台,销路广阔,并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传承·分享
自1955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鲍良弼老师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使命。他坚持学生作业本本批改,并作等级记录,分析学情。鲍良弼老师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我是1977级物理班的学生,他为我们讲授的课程是《傅里叶光学》。40多年过去,其上课情景仍历历在目。
鲍良弼老师长期担任我校原应用物理系(现发展为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领导。他要求年轻教师爱岗敬业、认真钻研,要求学生爱国爱校、刻苦学习,培养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学生。
他退休后,还继续为学校发展作贡献,长期担任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领导;组织制定的《课堂教学教师“八要”“六忌”》《多媒体教学要领》等文件,有力推动了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十年来,在校党委的邀请下,鲍良弼老师加入了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加强对合肥工业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成立了由学校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报告团。作为报告团副团长,他带领成员们深入调研学生所思所想,认真准备每一次报告。他的经典报告《跑好人生第二棒》,每次都能引起师生的共鸣。“五老”报告团也先后荣获全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安徽省关工委先进集体奖。至今,90岁高龄的鲍良弼老师,仍然坚持为学生作报告,为青年学子答疑解惑。
鲍良弼老师总是提起学校和组织对他的培养,不论在任何岗位,他都牢牢记住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尽力做好当下的工作,力争上游。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
——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安徽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 何晓雄
20世纪70年代,鲍良弼老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打出了合肥工业大学的第一束激光。鲍良弼老师真正做到了把小我融入大我,为祖国发展需要奋斗终生。
鲍良弼老师曾说:“共产党人要平时看得出,关键时站得出,危难时豁得出!”谆谆教诲言犹在耳。他始终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学习真本领,传递党员精神。我辈青年学子要以鲍良弼老师为榜样,将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合肥工业大学“芯青年”学风涵养工作室成员、微电子学院本科生张恒
图片设计 田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