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茚并四酮类可聚合小分子受体设计研究获进展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4-07-31 17:05

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研究员曾炜团队联合深圳大学教授杨楚罗和湘潭大学副教授肖曼军设计开发了新型茚并四酮(ITO)类可聚合小分子受体并以此制备了高效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研究设计思路及内容概述。研究团队 供图

全聚合物太阳电池是一种利用聚合物给体和聚合物受体共混作为光活性层的有机太阳电池技术,由于其具备高热稳定性、优异机械性能和良好成膜性等优势受到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相比于硅基和钙钛矿基太阳电池,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性能偏低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利用“小分子受体高分子化”策略设计制备聚合物受体是提高器件光伏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其聚合过程需要采用施蒂勒反应,相应小分子受体单体吸电子端基需要含有反应性的溴原子,而这样可利用的基团较少,限制了相应受体聚合物性能的提升。

为此,研究团队以ITO类p型共轭小分子为设计灵感,开发了以此为受体单元的共轭聚合物PBDT-ITO(聚苯并二噻吩-茚并四酮)和PBDTCI-ITO(聚氯苯并二噻吩-茚并四酮)并将其用作受体制备全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发现,缺电子的ITO单元能够为聚合物提供强烈的推拉电子效应和更大的共轭长度,从而产生更低的最低未被占有分子轨道能级和较好的电子迁移率。通过与给体聚合物PM6共混制备二元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最优效率能够达到7.55%,开路电压能达到1.02V。相对于聚合物PBDT-ITO,更有效的空穴/电子转移、相对更高且平衡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更合适的形貌是PBDTCI-ITO光伏性能更突出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利用PBDTCl-ITO相对较浅分子轨道能级和宽带隙吸收特性,将其引入PM6:PY-IT体系制备全聚合物三元器件,能够有效提高器件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器件的光伏效率可被提升至16.08%。

该研究工作丰富了高效可聚合小分子受体封端基团的类型,并且进一步研究聚合物分子共轭骨架(如筛选核心单元、π桥单元等)有望能够制备出性能更优异的全聚合物太阳电池。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9/D4TC01266F


  • 季丽芬
    0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技改变生活,科普成就未来!
  • 蔡海峰
    0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技改变生活,科普成就未来!
  • 孙令芳
    0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技改变生活,科普成就未来!
  • 王波
    0
    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科技改变生活,科普成就未来!
  • 何正花
    0
    科技工作者之家,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 廉保友
    0
    强化科技赋能,加强边海空防新型手段和条件建设,构建边海空防立体智能管控体系。要增进同有关国家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为边海空防建设营造良好周边环境。
  • 牛曙光
    0
    科界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 王惠琴
    0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 贠亚新
    0
    “上”加一竖,就是“止”。人生不能只是埋头赶路,还需知“止”。懂得停下脚步,认真思考后再出发,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有的人觉得人生应当随心所欲,然而如果深陷贪婪等不良习惯而不知止,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面对诱惑,懂得守住本心,不为诱惑所动的人,才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人生有“上”,也要有“止”。凡事皆有度,把握好分寸、守好底线,才能给人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 王惠琴
    0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