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国际冰川学会(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简称“IGS”)发布2023年度Seligman Crystal奖评选结果。
鉴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在青藏高原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领域作出的开创性突出贡献,及其在气候变化和冰芯研究领域的国际引领作用,IGS评奖委员会决定,授予姚檀栋院士冰川学界最高荣誉——塞里格曼冰晶奖章(Seligman Crystal)。
这是该奖自设立6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
姚檀栋院士
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姚檀栋院士的科研生涯,与青藏高原紧密连在一起。
青藏高原,拥有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被科学界称作“天然实验室”。探秘青藏高原,了解巍巍珠峰,对揭示环境变化机理、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姚檀栋院士几十余年来考察过青藏高原大大小小不同的冰川,他始终坚信:“青藏科考是篇‘大文章’。揭示未知之谜,科学家永不止步。”
姚檀栋院士与科考人员研究冰芯样品
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多年来,科考团队动员国内优势科研力量,跨部门、跨领域,组织了十大任务,持续开展了覆盖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喜马拉雅、横断山高山峡谷、祁连山-阿尔金山、天山-帕米尔等五大综合区内的10余个关键区全域科考项目。
自启动以来,科考队员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攻关,聚焦重点区域,拓展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的广度和深度,填补了重要区域战略空白。
2022年5月,科考队员向地球之巅发起“冲顶”,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其中,姚檀栋院士带领的科考队伍在珠峰海拔超过8800米处,架设了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针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出台的专门区域性法律。这部法律的酝酿和诞生,沉淀着科考队关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问题长达几十年的研究积累。
科技的发展既要实现重大创新,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驱动力。第二次青藏科考,正是发挥了这一作用,为这部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几十年科研工作过程中,姚檀栋院士深刻体会到,“只有把个人的兴趣与国家需求、人民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才有意义。”
传承、续写青藏科考“大文章”
在国科大2023级新生入学教育首场专题报告会现场,姚檀栋院士娓娓道来自己带领团队“从高原到巅峰”的科学攀登之路,为即将踏上学业跑道新起点的同学们送上一份“出发叮咛”。
现场,姚檀栋院士与同学们特别重温了当时立法调研会的情景,他代表科考队提出加强冰川变化监测、冰川灾害监测预警、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保护修复治理建议,都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建议稿)》中被一一采纳。
姚檀栋为国科大学子带来专题报告
这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建议稿)》是知识与信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记载着一代代青藏科考人对科学高峰的攀登步履,对生命极限的挑战身影。
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如何利用高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新突破,是姚檀栋和团队成员不断思索的问题。“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一代新人正在成长。我相信,他们必将承前启后,为研究青藏高原、保护青藏高原实现更大创新,贡献更大力量。”
“站在科学之巅解决科学难题”,是人类挑战极限、认识自然的方略,也是中国科学院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
在这当中,国科大青年正不断传承、续写青藏科考这篇“大文章”。
2022年5月4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完成多项重大科研任务。近年来,有900多名国科大学生参与了第二次青藏科考。
*国际冰川学会成立于1936年,旨在为雪和冰的实践和科学方面感兴趣的个人提供聚焦点。其宗旨包括:激发并鼓励对所有国家雪和冰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和增加冰川学思想和信息的流动;出版《冰川学杂志》、《冰川年鉴》、国际冰川学会新闻简报《ICE》,以及其他出版物,如书籍和专著;赞助讲座、野外会议和研讨会;指导下一代科学家发展。其前身是英国冰川学会,1962年1月正式更名为国际冰川学会。
*Seligman Crystal奖是IGS为表彰在冰川学领域作出杰出科学贡献的学者而设立。IGS于1962年设立该奖,以学会创始人的名字命名。该奖颁发给在冰川学领域做出杰出科学贡献的个人或合作团队。提名人的研究贡献应该对冰川学学科的理解、方向或重点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包括开拓了学科新领域或彻底改变了某一领域的思考方式,还包括产生了大量高影响力的世界领先的成果。历年获奖人员包括W. Dansgaard(1976)、H. Oeschger(1989)、C.J. Lorius(1998)、L.G. Thompson(20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