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珍爱湿地,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近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凝聚各方共识,推进湿地保护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年来,一些国家更加重视湿地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新加坡—— 打造生物多样性走廊 漫步红树林步道,可见蜥蜴在水中浮游,苍鹭从头顶飞过。偶有翠鸟入水,迅疾叼走小鱼……走进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一幅幅优美的自然风景迎面而来。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与马来西亚新山市隔海相望,面积超过200公顷,有不同类型的动物栖息地,如红树林、泥滩、池塘和森林等。鸟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有鹭、果鸠、乌鹃、短嘴金丝燕等。其中有些是近危鸟类,如长尾鹦鹉;有些是濒危鸟类,如小青脚鹬。这里还有圆鼻巨蜥、湾鳄等野生动物。 1986年,一些观鸟爱好者最先发现这里环境幽静、物种多样,是不少候鸟的栖息地。1989年,新加坡政府将此地列为自然公园。2002年,它被列为新加坡第一个湿地保护区,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栖息地。2003年,保护区被列为东盟遗产公园。 保护区着力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让游客体验湿地生态的独特魅力。湿地保护区约8公里长的蜿蜒步道上,精美别致的观景台是许多游客的打卡地。它形如海螺,又像一个鸟笼,置身其中观鸟,别有一番意境。大片的红树林里,坐落着几座褐色的观景房,可供游人观看潮起潮落的景致。潮起时,红树林没入水中,枝头上爬着蜥蜴;潮落时,红树林根系裸露,盘根错节,尽显其顽强的生命力。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旅游项目的开发,红树林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一些树根萎缩、树干倒伏,土壤也被侵蚀。数年前,这里还曾遭受海滩污染。为了应对污染和破坏难题,根据新加坡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总体规划,湿地保护区与周边其他区域合作伙伴进行联动,通过连接湿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一条用于保护红树林和野生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走廊,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干扰。 湿地保护区还对人类活动进行分区,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第一、二区为高、中等活动区,包括自然步道、游客中心区域、滨海前沿,游客可近距离接触和体验红树林和沿海栖息地的环境;第三、四区为低活动区和极低活动区,限制或完全禁止游客活动,以维持湿地环境的宁静自然生态。保护区还增加了社区志愿服务、赞助等,以实现财务的可持续性,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 博茨瓦纳—— 协调行动平衡各方利益 每年1、2月份,非洲大陆西南部正值雨季,雨水从安哥拉植被茂盛的高地奔流而下,向东南注入奥卡万戈河。随后几个月,水流在平坦的博茨瓦纳西北部向远方延伸,来到奥卡万戈三角洲。在这片布满浅滩和细流的绿色空间里,羚羊在青草间跳跃,角马呼啸而过,象群踏出一条条浅浅的河道…… 奥卡万戈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季节性湿地,每年丰水季,面积会增大一倍。狮子、猎豹、犀牛、长颈鹿等数十万只大型哺乳动物,被这片生命之水吸引而至。这里是非洲大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2014年,奥卡万戈湿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湿地公约》保护。 奥卡万戈河流经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三国,是百万人的重要水源。保护奥卡万戈湿地,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也要考虑周边区域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2018年起,在三国政府的共同支持和参与下,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公益组织成立联合项目组,为当地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之道。 例如,项目组根据安哥拉的实际情况,帮助当地寻找水电开发替代方案,推荐重点发展太阳能,并对项目进行了精心选址,使之远离野生动物迁徙廊道。大自然保护协会奥卡万戈流域项目总监木村世久表示:“生态保护很关键,同时为了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项目组借鉴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的工作经验,联合安哥拉林业、渔业部门向民众展开环保生产技术培训,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源是湿地保护的核心,奥卡万戈湿地95%的水源来自安哥拉,但实际旅游活动和收入大部分发生在博茨瓦纳。如何通盘考虑上下游国家的利益分配,以减少区域间经济差距带来的纠纷,是湿地保护绕不开的课题。为此,相关利益方组建了库班戈—奥卡万戈河流域基金,旨在通过支持流域内经济发展,平衡各方利益。根据1994年签署的一项协议,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三国作出承诺,在解决每个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同时,对可持续性水资源开发开展协调行动。奥卡万戈河流域常设委员会管理计划协调员波蒂亚·塞格麦罗表示:“‘水就是生命’,这一原则让我们走到一起。所以我们要共同分享利益,加强对水资源研究和管理的投资。” 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报告称,奥卡万戈湿地保护已实现近30年的持续合作,这是该地区跨境自然资源管理的成功模式,为解决类似的跨境土地使用和生物多样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 比利时—— 让公众感知湿地魅力 哈奇斯湿地位于比利时海恩河谷的中心地带,占地550公顷,是瓦隆地区动植物群的主要聚集地和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1986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上世纪60年代,一家房地产公司在该湿地上进行开发,导致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破坏。1970年,该地块被比利时教育部买下,委托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管理。自此,水体得以回归,许多物种重返湿地。哈奇斯湿地目前已监测到300多种鸟类,也是瓦隆地区蜻蜓种类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 哈奇斯湿地是比利时重要的生态教育旅游基地。一年四季都会有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还有各年龄段的人来此观赏动植物,在此写生。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湿地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不允许采摘湿地内的植物、捕捉野生动物;不得惊扰鸟类和其他动物等。 每个月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星期六,哈奇斯湿地还面向公众举办丰富多彩的游览活动,包括各类画展、讲座、研讨会等,通过科普和艺术让公众感知湿地魅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28年中,蝗虫、蝴蝶等昆虫数量在湿地区域平均增加了47.6%;而在农业区,一些鸟类数量平均下降了60.9%。比利时动物学家泰瑞·帕特诺斯特表示:“湿地是人类的珍宝,在这里你能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