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地理大会:一场关于人类家园的大讨论

中国地理学会  |   2022-11-30 13:01
11月26-27日,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承办。大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主会场设于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体育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世界地理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郑必坚做题为“大变局、大考验、大合作与地理学大作为”的主旨演讲。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国内外专家学者云端相会,500余场学术报告海量资讯,精彩纷呈本次大会以“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设立气候变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全球生态危机与绿色经济、全球资源地理与能源安全、亚洲季风区变化与区域一体化、非洲资源环境与中非合作、拉美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冰冻圈快速变化与冰上丝路建设、泛第三极变化与陆上丝路建设、世界海洋地理与海上丝路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世界地理研究方法创新等38个专题分会场,展开为期两天的大会报告与专题交流。大会特邀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上海纽约大学创始校长俞立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王艳芬,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部长宋长青先后主持。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南非开普敦大学/南京大学特邀教授MichaelMeadows,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国际地理联合会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国际地理联合会原主席、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VladimirKlosov,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陈曦,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黎夏,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荣退教授MichaelDunford,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美国玛卡莱斯特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HollyBarcus应邀先后就“地理学的未来:全球视野”“地理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服务2030年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用大数据认识世界”“俄罗斯的人文地理学:全球背景与国家特色”“环喜马拉雅人类活动历史与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中亚水土资源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未来全球人口分布及热暴露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理学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与中国地理学家的责任担当”“霸权、多极化与变化中的世界地理”“地方的重要性:流动、景观与人的地理探究”为题作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此外,围绕大会设立的38个专题,与会专家学者做了500余场次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非中国人的专利,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地球作为人类栖息的唯一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世界各地形态迥异的聚落民居就是人类对美好家园,诗意栖居向往的现实表征。当代社会随着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时空正不可思议地压缩。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联结如此密切,彼此的命运早已休戚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中国人对乌托邦最早的想象。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自古便是中国人的理想寄托,尽管沧海桑田,世事流转,但中国人对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不曾改变。作为陆权帝国,“天朝上国”,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遭遇无数坎坷与屈辱,对和平,对发展有着比其他民族更为深刻地认识。郑必坚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更懂得世界和平的珍贵、更懂得世界各地域国家大合作的意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中国永不称霸”,历届中央政府均表态中国的道义与担当。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首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既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博爱精神,又是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社会新理念。报告指出,“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和平崛起之路,是中国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崛起之路。”这正是首届世界地理大会筹办的初衷与愿景!危机中孕育机遇,变局中寻求破局,大考验意味着大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着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更多聚焦于现实意义。十六世纪以来,海洋强国开始主宰世界,伴随大国崛起的是,蚕食鲸吞、殖民掠夺、瓜分世界。直至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的预期与进程,被风雨如晦世界形势所打乱。大国博弈、贸易壁垒、地区冲突加剧,正如郑必坚所言,一股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思潮及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已成为世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次最剧烈的大灾难。无独有偶,奥巴桑乔也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生态危机和能源安全等破坏性影响。王宏也指出,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等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构成空前挑战。自然生态与政治经济的危机叠加,加剧撕裂人类社会的内部共识。“人类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十字路口”,奥巴桑乔的发言振聋发聩!这个世界是中国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中国人民深知,一国一族的繁荣不是人类的繁荣,地球也不是一个国家、一个集团能主宰的。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挑战旧秩序、打破旧利益。但是分裂、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中国和世界绝不会重蹈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覆辙。对于自然生态,王宏指出,中国有能力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提供方案。对于人类社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前途所在。中国要在和平发展合作的现代化进程中造福中国,造福世界,郑必坚校长解读道。世界局势考验中国智慧,中国智慧需要地理思维。基于这样一个宏大背景,地理学被赋予了新的重大历史使命,能够且应该有更大作为。地理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滥觞一并出现。中国的《山海经》、古希腊的《地理学概论》都是早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假说。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地理学逐渐走出推测、假说,摆脱其他学科的依附成为一门显学。二十世纪以来,学科边界逐渐模糊,地理学有了无限可能,地理思维开始活跃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基础学科,在地缘政治、国际合作等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不可比拟的学理优势。“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和谐共生”等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做好中国地理学和世界地理学研究,展现中国历史文脉,地理生态、人文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讲好中国与世界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兼收并蓄、相互融合的故事,有利于帮助世界读懂中国,更利于中国读懂世界”,郑必坚讲到。在世界协作的框架下,地理学必将大放异彩。其中一个范例,便是“一带一路”倡议。李辉谈到,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世界各地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文件中得到充分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与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中国地理学研究不止体现于此,在更多方面肩负着保护地球的神圣使命。中国学者必然贡献中国智慧,以中国方案与全球地理学者共同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全球公共问题。超越文明隔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护家园,为发展提供持续生命力。此外,郑必坚还提出地理学学科建设之问,如何赶超时代,引领时代。其关键便是创新,创新必须成为中国地理学研究中心的核心!重磅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发表《世界地理大会宣言》11月27日下午举行大会闭幕会,首先,由华东示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杜德斌首次向全球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GlobalS&TInnovationCenterIndex2022,GSTICI2022)。该报告从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学研究全球引领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和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五个维度,对全球13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报告显示:北京、上海跻身十强,中国20座城市进入全球综合排名百强。GSTICI2022综合排名前30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东京、伦敦、北京、波士顿、巴黎、首尔、洛杉矶、上海、华盛顿、深圳、芝加哥、大阪、西雅图、费城、慕尼黑、杭州、斯德哥尔摩、休斯顿、广州、圣迭戈、奥斯汀、阿姆斯特丹、马德里、达拉斯、柏林、亚特兰大、新加坡、巴塞尔。发布会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徐美华、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原主任薛沛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朱金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罗守贵等专家对指数报告进行了点评和研讨。闭幕会最后,举行大会闭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敏主持,秦大河院士宣读了《首届世界地理大会宣言》,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做大会总结。宣言倡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地理学人应树立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对全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阐释人与自然生命系统和谐演进的科学机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专业智慧、提供专业方案。大会决定,每两年在上海举办一次世界地理大会,共同致力于将世界地理大会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合作交流平台,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共筑和平美丽世界建设之路。张国友在总结中指出,本届世界地理大会是一次成功大会,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上举办世界地理会议规模最大、报告人数最多、学术层次最高、研讨内容丰富、交流问题前沿、创新力度最强、社会影响最深的一次世界地理盛会。他还表示,世界地理大会旨在推动以“国别研究为基础”的世界地理研究,搭建国际地理交流新平台,促进国际合作。同时,也期望透过举办大会这种形式,向全国地理学界发出号召,动员、引领广大地理工作者,投身到国别与世界区域地理研究中来,凝聚智慧,激发动能,为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贡献专业智慧。他还期望全国高校地理院系,有目标地对标世界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开展合作研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争取成为有特色的区域研究权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