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我对病毒的接触也很久了,以前接触的是海洋生物的病毒,如:鲍鱼的球状病毒,鱼类的神经坏死病毒、虹彩病毒、对虾的白斑病毒,珊瑚的病毒及虫黄藻的疑似病毒,甚至也接触了人类的弹状病毒等等。对《动物病毒学》及一些病毒图谱之类的书曾反复研读,十几年前,还开发了个别鱼类病毒的pcr试剂盒。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鲍鱼的球状病毒,在2003年前后,海南的杂色鲍出现很大的问题,繁殖和养殖非常困难,死亡率非常高。那时我正在研究珊瑚的病毒,于是顺手也做了鲍鱼病毒的电镜检测,居然发现从鲍鱼的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稚贝、成贝等都有发现,并搞清了其流行的机制。在一次海南鲍鱼产业协会上我做了一个鲍鱼病毒病流行的报告,大部分人听过也就听过了,就一位姓田的山东人技术老总听进去。没过几年大部分海南养殖鲍鱼的老板倒闭关门了,只有这位田老板,离开海南这一鲍鱼病毒病疫区,回到山东莱州重新开始养殖北方的鲍鱼,最后发财了!
病毒的传染都有特异性,一些对鲍鱼和对虾等的致病性很强的病毒,不会传染给人类,人类的呼吸道病毒也不会传染给它们,但也有能相互传染的,如毛蚶体内的甲肝病毒。
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源自野生动物,最终在人类流行,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是一场悲剧。对于海洋生物的病毒流行的防治,目前主要还是切断传染源途径和清除传染源,新冠病毒亦然。一些新技术如抗体疗法,药物治疗虽然前景很好,但是目前的科技储备和能力的不足,还需要大力攻关和推进。在海洋生物中,有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对于一些病毒的干预还是很有效的,值得深入研究,它们存在于珊瑚、海绵、蓝藻等之中,希望能引起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基于基因工程的抗体库的构建和表达,也有无限的前景,可快速形成产能。持之以恒,事情总是能解决的,努力加油吧!
(本文系个人观点,陈宏,2020.01.27,)
注:作者为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绿发会中华珊瑚保护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