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上,发表了题为Towards higher-resolution and in vivo understanding of lncRNA biogenesis and function的主题评论,重点论述了新技术的应用为长非编码核糖核酸(RNA)研究带来的前沿进展及挑战。
近年来,随着RNA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哺乳动物体内超过10万条长非编码RNA被发现,并以细胞和组织特异、时空和亚细胞分布特异等形式存在,参与调控基因表达。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长非编码RNA的认知,然而对长非编码RNA生命周期与功能机制的全方位解码尚未完成。在论述中,该论文以“我(长非编码RNA)是谁,我何时被转录,我定位于何处,我如何工作,我干了什么”的角度,从长非编码RNA生成、定位与功能;长非编码RNA相互作用因子、结构与剂量效应;长非编码RNA缺失的生物学表型三个方面解读研究手段进步拓展了对长非编码RNA功能的认知。同时,该文也指出长非编码RNA分子天然的柔性、折叠和结构的异质性给相关研究带来挑战,并提出第三代长读码RNA测序技术、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基于基因编辑和碱基编辑器技术等的发展为长非编码RNA研究带来的新机遇,为相关研究提出新方向。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上海市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长非编码RNA和长非编码RNA-蛋白复合体的复杂生命过程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
来源:中国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syky/202210/t20221008_4850160.s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