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华轩
7月2日,被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称作“年度学生奥斯卡颁奖盛典”的“招商蛇口•青春华章”优秀大学生颁奖典礼举行。今年上台领奖的学生中,既有校园十大三好学生标兵、十大党团员标兵等先进个人,也有校园十佳班集体;既有“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也有青春献礼二十大校园优秀宣讲员,还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获得者。
颁奖典礼现场。华工供图
当前正值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期,在接受采访时,获奖大学生们也纷纷化身学校“形象代言人”,真诚向高考考生发出邀约:欢迎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在这里,你将发现更好的自己,成长为各个领域耀眼的英雄。
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最引人注意的招生广告。作为“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大量省内外优秀学子报考。其中,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华南理工大学探索出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被外界誉为拔尖人才培养“华工模式”。
坚持面向未来,打造“硬核”专业
“报什么专业?”这是在填报志愿时,高考考生经常面对的问题。对此,华南理工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面向未来,打造“硬核”专业,让每一种选择都会出新出彩。据统计,华南理工大学有6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超过招生专业总数的80%。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主动对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优势特色,促进专业水平快速提升,满足相关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食品营养与健康”方向,大力培养食品营养与健康新工科人才,以满足蓬勃发展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学校主动布局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点鲜明的新型本科专业,以“智能+”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产业需求、能够引领未来的“三创型”人才。自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增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智能车辆工程、金融科技等一批新专业,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重大需求。
此外,学校紧抓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以实施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合作、国际化教育、深度学习为路径,打造面向未来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提升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突破四种边界,作答“钱学森之问”
华南理工大学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积极突破学生成长的时间边界、物理边界、学科边界和组织边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华南理工大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华工供图
突破时间边界,实施本研衔接培养。学校以组建教学改革试点班为契机,大力推进实施本研衔接培养,为拔尖学术人才成长提供连贯性发展通道。自2009年起依托优势专业先后组建机械类创新班、材料类创新班等8个本研连读创新班。2020年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在数学类、化学类、生物技术专业组建“强基计划班”。2021年获批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正式进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国家队”,并自2022年起启动化学类(拔尖基地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基地班)招生。
突破物理边界,深化校院协同育人。学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探索基因组前沿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创新班学生首次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到学生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实现了Nature、Science、Cell三大顶尖学术期刊的“大满贯” ……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以累累硕果作答“钱学森之问”,被誉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
突破组织边界,做实科教深度融合。学校目前建有包括2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18个部省级科研平台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科研平台,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2009-2021年间以第一专利权人获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首位。
突破学科边界,实施双学位试点项目。学校自2021年起实施“软件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等3个双学位试点项目。双学位试点项目采用先集中培养后个性化分流的“2+2”双向培养模式,前面2年为集中培养阶段,在第四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组织分流。
学生永远在C位,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
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行实施柔性化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选择机会和差异化发展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学校实施灵活多样的转专业政策。学校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普通本科生(艺术类专业生、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外语保送生等特殊类除外)在校期间均能申请转一次专业。广州国际校区学生更是有四次校区内的转专业机会。
广东省入读华工的优秀考生将纳入“新生菁英计划”培养,在读期间就可加入院士名师团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校实施“优才优育计划”,吸引学生结合自身需求修读辅修专业(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
开设“虚拟第三学期”也是华南理工大学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之一。学校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实施开设“虚拟第三学期”。目前共有“大学美育”“庄子寓言及其智慧”“小白学人工智能”“趣读财务报表”等20余门通识课程在虚拟第三学期开设,每期选课名额8000余个。
选择华南理工大学,与57万优秀校友为伴
今年是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105年里,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57万余人,成为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闪亮的名片。
从“甲工四金刚”到“彩电三剑客”,从“新中国四大工学院”到“双一流”建设高校,从“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到“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从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频频发表论文的“科学小牛人”到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单的双创新生代,华南理工大学始终英雄辈出、星光闪耀。
特别是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三创型”人才培养表现亮眼。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生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获10金2银,创造了历届“互联网+”大赛高校单校单届夺金纪录。
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已成为华南理工大学“金字招牌”。学校每年有四成左右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有超过40%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国(境)外留学近7成赴QS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2021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98.25%,其中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7.54%,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今年在面对疫情和经济环境等不利影响时,依然实现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