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技成果评价信息公示

中国水利学会  |   2022-05-09 19:46
  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缺资料流域水文模拟预报的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黄河下游河流系统水沙调控技术”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2年5月16日-5月20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010-63202154(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1.“缺资料流域水文模拟预报的理论技术创新   与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2.“黄河下游河流系统水沙调控技术”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2年5月16日   附件1:   成果名称:缺资料流域水文模拟预报的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河海大学、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雍斌 教授 河海大学 负责项目总体设计,提出了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创新了多源降水信息融合理论与方法,建立了考虑下垫面结构因子的缺资料流域径流模拟新技术,研发了融合多源遥感遥测信息的水文预报系统,开展了项目成果示范与推广应用。 2 江善虎 教授 河海大学 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提出了多源融合降水驱动水文模型的贝叶斯集合预报方法,研发了新一代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了水文预报模型库,开展了成果在山洪预警等方面的推广应用。 3 任立良 教授 河海大学 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构建了基于数字流域的水文模拟预报方法,负责成果在中小河流预报和山洪预警等方面的示范应用。 4 刘金涛 研究员 河海大学 创新了山坡蓄量动力学理论与水文相似区划方法,提出了基于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水文模拟预报新技术。 5 王建平 正高级工程师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构建了全流程一体化水文预报平台,负责成果在水情水调方面的推广应用。 6 李春红 正高级工程师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协助研发全流程一体化水文预报平台,协助成果在水情水调方面的推广应用。 7 韩小乐 副研究员 河海大学 构建了缺资料流域水文相似分类与区域化方法,完成了中国大陆水文气候分区。 8 刘宏伟 正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提出了考虑下垫面结构因子的水文模拟方法,构建了多模型的水文预报模型库。 9 陶新 正高级工程师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研发了缺资料流域产汇流计算方法,构建了水文预报模型库,协助成果在中小河流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 10 杨邦 正高级工程师 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研发了新一代分布式新安江模型,创新了无资料流域降雨径流模拟预报技术,协助成果在中小河流防洪减灾方面的应用。 11 艾萍 教授 河海大学 研发了标准化模型接口,提出了预报系统的多源信息集成技术。 12 陈嘉琪 教授 河海大学 发展了卫星、雷达、站点的多源降水同化技术,协助开发水文预报系统。 13 颜亦琪 正高级工程师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创新了多源降水融合与同化方法,协助开发水文预报系统。 14 刘懿 教授 河海大学 研发了集成多源遥感信息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提出了无资料地区水文模拟预报新技术。 15 沈哲辉 博士后 河海大学 发展了新一代多卫星观测降水的反演机理,创建了自适应滑动窗口多源降水同化技术。   附件2:   成果名称:黄河下游河流系统水沙调控技术   完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易雨君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总负责人,指导项目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创新和构建,主持制定研究大纲与详细的总体研究计划,提出水沙-生态互馈、湿地群落生境模拟、入海口水生态模拟等创新性思想和多目标协同的系统水沙调控策略,落实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 2 杨志峰 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 指导项目的总体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把关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创新点 3 李军华 正高级工程师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下游河道防洪减淤与流路塑造技术研发,提出了“三级流路”塑造及控制技术 4 李春晖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负责黄河下游多目标权衡水沙调控方案研究,提出了考虑黄河下游水沙-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多过程耦合作用的水沙调控方案 5 张尚弘 教授 华北电力大学 协助负责并指导水沙-生态互馈机制、河口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组织开展三角洲湿地生物群落生境模拟技术和入海口水生态系统模拟研发 6 刘泓汐 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 协调各研究课题的开展,参与三角洲湿地生物群落生境模拟技术研发 7 龚家国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组织开展河口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实践应用,具体负责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的现场工作 8 唐彩红 讲师 华北电力大学 参与黄河下游水沙-生态互馈影响机制研究,揭示水生生物对水沙运动的反馈影响机制 9 黄伟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负责入海口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现场工作 10 王安东 高级工程师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参与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和入海口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现场工作 11 周扬 讲师 华北电力大学 参与水沙-生态互馈影响机制研究和河口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实践应用工作 12 宋劼 无 北京师范大学 参与水沙-生态互馈影响机制和入海口水生态系统模拟技术研究 13 张向萍 高级工程师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下游河道防洪减淤与流路塑造技术研发,优化了多沙河流河道演变模拟模型 14 许琳娟 高级工程师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三级流路”塑造及控制技术研究 15 刘欢 高级工程师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参与入海口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现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