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刘畅)形成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着力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武向平始终关心着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提升,他在接受新华网两会采访时谈到,“对孩子们而言,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无论来自城市或者乡村,他们对科学都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兴趣,应该在他们成长的全过程实施科学教育,助力他们成长为具备科学家潜质的群体,从而产生未来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大潮的精英。”
实施科学教育 呵护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武向平表示,青少年科学教育在于形成全面的科学观,包括传授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弘扬科学精神,其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持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武向平说,好奇心是提升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动力,培养一批具有好奇心的青少年群体是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队伍的基础。要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在参与科研和接触科学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帮助其形成全面的科学观和科学素质。
持续扩大“英才计划” 铺设中学生的科研之路
在从事青少年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武向平深感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在中学阶段缺少能将其实现的平台。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共同组织实施针对中学生的“英才计划”,旨在让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学生提前走进大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实现他们的科研梦想,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并探索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之路。
从2013年第一批“英才计划”启动,武向平就参与其中,担任物理学科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积极策划和组织冬令营、夏令营和年终的交流,每次都给物理学科英才学员讲授第一课,发掘了一批有才华的小科学家。
“英才计划”已连续实施9年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每年都有相当大比例的中学生考入国内顶尖高校继续学习科技相关专业,且在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武向平提出,应进一步扩大“英才计划”的实施范围,尤其是向偏远地区倾斜,让更多青少年从中受益。同时,大学的老师们也应充分利用“英才计划”等平台,尽可能多地走到孩子们中间去,通过面对面交流激发孩子们的科研兴趣与梦想。
科教资源应进一步延伸至偏远地区和乡村
当今优质科技资源依然相对集中于城市。武向平表示,科研平台资源和科技老师资源应进一步延伸到偏远地区及乡村,这些地区的孩子们同样有着科学兴趣和梦想,但科技资源供给还需加强,教师数量和科学素养亟需提升。
武向平提出,要让偏远地区和乡村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科技资源,探索更多途径包括网络科教资源进入偏远地区;同时要创造条件,让偏远地区的青少年走到城市,走进高校,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家走进乡村,使那里的青少年有机会与科学家面对面接触,开阔眼界,提升科学素质及兴趣。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正在就读中小学的青少年即将承载实现我国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两大战略目标的重任,虽然我国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科学课程,然而,能够承担科学课程教育的专业老师却相对匮乏。
武向平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师范类高等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同时尽快启动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计划,让现有的课程老师得到科学课程授课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培训,并为此应设立专项财政资金。
作为一名天文科研工作者,武向平始终抱有对宇宙深处的执着,他也凭着同样的热忱,矢志不渝地深耕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漫长征途。在他心目中,孩子们眼中闪动的好奇与渴望,不亚于浩瀚宇宙中的群星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