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硬核前行!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2-01-29 10:19

1月28日上午,国新办在京举行《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新闻发布会。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五部航天白皮书,全文约1.3万字,正文包括六个部分。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白皮书详细介绍了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果,以及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积极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成就。同时,白皮书还对包括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等在内的未来5年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

刘健 摄

创新发展成果瞩目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过去的五年是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五年。一组组数字能够直观反映中国航天在过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过去五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20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96.7%。同时,火箭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了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

探月工程三期成功收官,“绕、落、回”圆满实现。其中,“嫦娥四号”首次实现月背着陆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了1731克月壤。对“嫦娥五号”所带回月壤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将月球地质活动时间轴从原来国际普遍认为的30亿年推演到了20亿年,让月球“年轻”了10亿年左右。

此外,根据吴艳华介绍,目前我国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已超过500颗,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如通信卫星已为农村及边远地区1.4亿多户家庭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而高分一号、六号等卫星数据也通过云平台向全世界免费分发,访问的国家和地区达158个,访问用户约55万个。同时,中国有5颗卫星和3个星座新加入了国际减灾宪章机制,气象卫星数据应用于121个国家和地区。

航天赋能社会发展

“前一段时间汤加发生了火山爆发,中国国家航天局应急启动了对地观测卫星系统,调动了十余颗卫星进行高频次观测,及时将相关影像数据提供给国际组织,贡献中国力量。”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表示,当下,航天技术已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气象预报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航天科技所创造的美好生活已进入千家万户。他举例道,如卫星导航定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和出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气象卫星提供的全球和特定地区的精准气象预报,则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暖心、周到的气象保障。

另一方面,赵坚也坦言,航天的发展确实需要较高投入,我国对航天发展高度重视,全国人民对航天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相比投入而言,航天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各类效益则更加巨大,据初步统计,航天事业的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10以上。尤其是航天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推动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对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赵坚认为航天的高投入能够带来高产出,整体效益十分显著。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有序推进

吴艳华透露,2021年3月中俄两国政府已签署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而国际上也有诸多国家在响应该计划。她表示,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而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标,就是要初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其中,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设施建设。吴艳华表示,国际月球科研站就像是一个小城镇,“它要有能源系统,要有通信导航系统,要有远程运输系统,要有天地往返系统,还要有地面支持系统,如果远期要有人的话,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

接下来,中俄两国航天机构还将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宣言,将建设原则、参与宗旨等向国际社会发布。“总的来说,是在任务或者项目的各个阶段,包括建设的各种任务层级,无论是系统级、分系统级还是设备级,还是科学数据共享研究级,包括天地支持级,我们都不设限,一块儿来建。”吴艳华表示,国际月球科研站是面向未来的,2035年以前以初步建设任务为重点。2035年以后,则可以根据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科考任务分批次到月球上进行科考。

  • 靳媛
    0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等重要,请大家一定要重视科学普及工作。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