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武器装备“替身” 大国长剑从“虚拟战场”起飞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1-12-23 13:52

  官兵借助模拟器材进行训练 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导弹武器装备的“替身”,模拟训练器材问世后,跟随官兵远赴戈壁大漠、林海雪原,帮助他们锤炼本领,为完成跨区驻训、实弹发射、红蓝对抗等重大任务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火箭军某导弹旅战斗力提升的“加速器”。

  近日,火箭军某导弹旅某发射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导弹发射全流程模拟演练:不见战车轰鸣、长剑昂首的壮观场景,但见信号灯交替闪烁。在作战指令串联下,信息在指挥平台与模拟训练设备之间快速流转,操作号手密切配合,使出浑身解数,处特情、战险情、斗“敌”情,最终精准完成导弹测试,大国长剑准时从“虚拟战场”起飞。

  “太逼真了,感觉如临其境!真没想到,我‘点火梦’的实现竟然比老班长们早了好几年。”走出专业训练教室,上等兵张轶依旧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记者了解到,帮助张轶实现梦想的,正是该旅技术室自主研发的模拟训练器材。近年来,模拟训练器在这个持续创新的技术室“手中”不断升级,实现从“单装仿真”向“系统集成”延伸,拓展解锁“模拟苦练、实装精训”的练兵路径,有力助推了部队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新时代打赢制胜能力的提高。

  研制模拟器材解决训练“隐痛”

  说到专业训练,该旅不少操作号手有着“隐痛”。

  二级军士长李兴国回忆,2018年,部队陆续列装某型导弹武器装备。面对繁重紧迫的训练任务,一个个发射单元的官兵守着仅有的几台装备反复轮流操作,“人歇装备不歇”成为官兵们快速形成发射操作能力的无奈之举。

  不仅如此,新型导弹武器装备技术含量高、造价昂贵,长期超负荷运转之后,会过度损耗提前“衰老”。训练和装备性能常态保持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战斗力提高的瓶颈。

  “事关练兵备战的事等不得、慢不得,必须尽快研制出实在好用的模拟训练器材,让官兵不动实装可练发射、不出营门能演战法。”党委议战议训会上,旅长李进龙的发言一针见血,如鼙鼓催征,吹响了科技制胜的冲锋号。

  随即,该旅技术室主任张中带领研发团队从导弹资料入手,逐条电路分析、逐个节点设计;缺少器材,他们就购买相关电子元件和机械工具,自己动手加工制作;没有经验,他们就选派人员赴科研院所和兄弟单位上门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研制出第一代模拟训练器材。

  作为导弹武器装备的“替身”,模拟训练器材甫一问世,就立刻引起轰动,迅速成为该旅战斗力提升的“加速器”。这套模拟训练器材跟随官兵远赴戈壁大漠、林海雪原,帮助官兵锤炼本领,为完成跨区驻训、实弹发射、红蓝对抗等重大任务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对这套器材,技术室的研发人员并不太满意。“这套器材只能说是‘形似’,与‘神似’还有着不小差距。”参与研制的该旅技术室工程师何欣荣客观总结,随着新装备陆续列装,第一代模拟训练器材还存在功能不全、体积过大、故障多发等问题。为满足新装备训练要求,去年年初,他们开启“二次创新”,继续研究攻关、完善升级,打造出模拟训练器材“2.0版”。

  让器材升级版不仅“形似”更“神似”

  模拟训练器材升级的过程,看似容易却充满艰辛。“说是升级改造,其实不亚于另起炉灶、从头再来。”张中介绍,研发第二代的目的,是力求模拟训练器材从面板开关到现象显示都能做到逼真还原,实现流程操作、原理讲解、故障判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并且要方便运输,安全可靠性高,能够适应各类野外驻训条件。

  在张中等人的引领带动下,技术室官兵纷纷投身科研战线,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方阵“上线”。

  高级工程师池学锋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器材加工制作的主力,没有钢板切割工具,他就在角磨机上安装切割片,一点一点切割;购买的固定钢条与模拟器材尺寸不符合,他就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直管工具,按照尺寸一点点打磨;为了让整个直片表面变得光滑,敲了多少锤,他自己也数不清……就这样,他和战友们一点一点切、一处一处焊、一锤一锤敲,硬是用一个月将模拟训练器材模型制作出来。

  “我们没有大型工具,也没有技术支持,许多看似简单的零部件都需要耗时费力才能制作而成。”池学锋说。

  “胡服骑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回到模拟训练器材研发实际来看,制作模型仅仅是“着胡服”,是研发的第一步,而“躯壳内的灵魂”才是“习骑射”,才是模拟训练器材研发的核心和关键,而这一步恰恰是最难的。

  其中的酸甜苦辣,牵头负责软件研发工作的何欣荣感受最为深刻。一次发射流程测试中,由于软件代码出现问题,无法进行下一程序,何欣荣和他的研发组一度焦头烂额。为找到解决办法,他们大量查阅专业资料,通宵达旦编写程序代码、调试仪器设备,向航天工业部门专家一次次致电请教……

  记者了解到,这一升级改造过程耗费7个月时间,研发人员先后设计出零件百余个、安装信号采集点千余个、编写软件代码数十万行,经过反复试验比对和无数次失败后,他们最终成功研制出第二代模拟训练器材。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发过程中,他们还总结出“独门秘籍”,将数千条线路以字母和数字为代号进行编号,方便后期维修保养。同时,还预留端口,可根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粗、疏、漏等问题,采用“嵌入”“嫁接”等办法对器材改造升级,有效保证了科研成果的持久生命力。

  创新成果助力训练水平提升

  谈起模拟训练带来的效益,该旅某发射营营长赵立国如数家珍,“借助模拟训练器材开展训练,不受天候、地形等限制,突破时间、空间的制约,增加训练机会、缩短训练周期、降低装备损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全景式’体验,提升了模拟训练对战斗力成长的贡献率,缩短了战斗力建设‘空窗期’。”

  升级版系统集成了导弹所有专业训练内容,与真实测试设备无缝对接,可以满足各个专业、不同水平号手的训练需求。何欣荣兴奋地介绍:“系统能让你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训练水平的提升。”

  “刚接触到这套模拟器材时,第一印象是觉得它‘其貌不扬’,训练也有些枯燥。训练两周左右,当我真正接触到实装时,才发现模拟训练竟然大有用处,自己对装备的‘熟悉感’更强了!”该旅下士胡帅兴奋地表示。

  前不久,胡帅和战友们用上了第二代模拟训练器材,善学肯钻的他在模拟战位上学懂弄通了相关原理和操作技能,顺利走上核心岗位并在最近一次的专业比武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官兵满意是我们的最高奖励,保障打赢是我们的最终标准。”张中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把科研触角向着练兵备战前沿不断延伸,探索形成一批优质创新成果,助推部队战斗力建设驶入“快车道”。

  “展开全流程测试发射!”就在采访结束之际,随着赵立国一声令下,新一轮训练再次在“斗室”之内打响。听着官兵那一声声熟悉的“号手就位”,看着他们挥汗如雨的战斗姿态,记者脑海里浮现的,是那长剑腾空辉映九天的画面……张 强


  • 杨莉楠
    0
    科技越来越强大了,学习强国战略合作共赢
  • 高杨
    0
    科界是很好的APP,使我学习,使我进步,感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聚科技力量
  • 张辉
    0
    科界是很好的APP,使我学习,使我进步,感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聚科技力量
  • 杨伟娜
    0
    学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 杨伟娜
    0
    学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 林芳茂
    0
    科界是个很好的APP,使我学习,使我进步,感谢!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