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武林课题组在肿瘤发生机制领域取得新进展,发现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恶性转变的代谢调控机制。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生物科学杂志》。
脂肪肝病一般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由于膳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正逐渐成为脂肪性肝病的主要形式。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进展有多个阶段,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阶段是疾病不良发展的关键阶段,可直接发展为肝癌。
该课题组从模拟人脂肪肝病演化的STAM小鼠模型出发,对病变各阶段基因表达模式和基因集变异进行分析,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阶段发生致癌信号的广泛激活,同时伴随调控脂肪酸代谢信号轴的特异上调。二者协同作用有利于肿瘤起始细胞的发生,促进恶性转变。体内实验表明,对这一信号轴的抑制能有效延缓STAM小鼠的肝肿瘤生长。细胞实验显示,靶向代谢轴的抑制剂可显著降低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
这一成果提示了脂肪酸代谢信号轴的激活是肝癌起始细胞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而靶向此信号轴可能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预防提供潜在方向。该研究还提示了脂蛋白脂肪酶LPL分子抑制剂(如减肥药奥利司他)在癌症预防中的潜在作用。(桂运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7150/ijbs.64714
《中国科学报》 (2021-12-01 第4版综合)
内容来源:中国科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2/366862.sht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