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幻小说帮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科技工作者之家  |   2021-11-26 13:38

  【新闻随笔】 

  李思辉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一个花花公子疯狂追赶一颗彗星,没想到乘坐的宇宙飞船发生意外,他被弹射出舱,在土星环里漫无目的地飘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养殖鱼类,几近生存极限……近日,科幻作家谢云宁的《穿越土星环》摘得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媒体报道,本届银河奖首次以线上直播方式颁奖,获奖作品引发社会关注。

  科幻小说以科幻为特色。科幻不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幻觉,不是想入非非的痴心妄想、莫名其妙的胡思乱想,而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经验基础之上的“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比如《穿越土星环》的灵感就来源于作家2015年偶然听说的一则新闻——“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最后一次飞掠过土卫二的北极,北极喷泉里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有孕育生命的可能。”科幻不能直接解决现实问题,但可以呼应人们对未知的某种猜想和渴望。

图虫创意-1113011277091307618.jpeg

  除了文学审美之外,好的科幻小说还具有预估未来、描摹未知、给人灵感、引领探索等特殊社会功能。很多科幻小说描绘的“人类远景”变成了现实。比如时下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作家斯坦利·温博姆早在1935年的科幻小说《皮格马利翁眼镜》中就已提到;时下的平板电脑,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剧《星际旅行:原初》中就能找到雏形;机器人、手机、火箭等等,科幻小说中的很多遐想后来都变成了现实。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19世纪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曾幻想过电视、直升机、潜水艇等等,后世的潜水艇发明者之一西蒙·莱克、无线电发明者之一马科尼等科学家,都承认自己受到过凡尔纳作品的启示。可见,基于科学技术、经验基础之上的幻想,某种程度上正是开拓人们想象力、创造力的一种“思想领跑”。

  科幻小说是可能性的文学,它把未来的各种可能以文学的笔法一一排列在人们眼前,给人前所未见的阅读体验。小说中哪种可能性会变为现实,作家很难预知。但这并不妨碍科幻作家以强大的好奇心、无穷的想象力,“解放出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回答关于“人类未来将去往何处”等未知问题。想象力无穷无尽,科学技术不断追赶想象力的过程,何尝不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欧美国家科幻与科学良性发展互动的经验启示我们,有必要借助科学幻想的翅膀,激发国人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在中国,一些人把科幻简单等同于“魔幻”,忽视了它背后的科学知识基础、逻辑自洽特点、文学艺术格调。很多成年人认为科幻都是针对青少年的,成年人看科幻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三体》作者刘慈欣也曾坦承,自己以前在单位不敢说自己看科幻、写科幻。这样的社会偏见本身就不够成熟。科幻小说并不比纯文学价值低,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地参评主流文学奖项?

  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奋力拼搏。“禾下能乘凉,稻穗扫把长”,“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穷尽毕生努力探索……我们脚下这片古老而充满浪漫主义的土地,足以承载更多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期待更多有理想、有追求、有实力的杰出创作者,带领中国科幻小说走向更加异彩纷呈的未来。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6日 11版)

  • 范庭山
    0
    科幻是一种基于科学技术、经验基础之上的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
  • 王宏
    0
    科界这个平台很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科界这个平台很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没有更多了